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南七十里黄河北岸。十六国西秦依天然岩洞开凿而成。《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 立石数百丈, 亭亭桀竖, 竞势争高, 远望㠁㠁,若攒图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故 《秦州记》曰: ‘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卷。亮南安人也。’” 现存窟龛一百八十三个,造像近八百身,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壁画约九百平方米。炳灵寺是藏语的译音,意为 “十万佛”。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甘肃省永靖县西约50千米、黄河北岸积石山中。炳灵寺旧名龙兴寺,又名灵岩寺。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有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窟龛造像凿于大寺沟右侧峭壁上,长2千米,上下4层,高低错落,幢盖纵横,濒临黄河,气势庄严。现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至明清各代窟龛183个(窟34个,龛149个),大小石雕佛像694尊,泥塑82尊,壁画900平方米。塑像高者27米,小者20余厘米。另有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唐代作品约占三分之二,艺术造诣精湛,造型丰满潇洒,富有朝气和生命力。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称:“河峡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现编号169窟即唐述窟,内有精美的西秦造像,刚健挺拔,栩栩如生。壁画中神人衣袂飘逸,色泽绚丽,构图古雅,画上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造像题铭。是全国石窟中迄今发现最早的题记。1967年兴建刘家峡水库时,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坝,坝前波光潋滟,坝后岩窟崔嵬。寺与水库相连,乘游艇从刘家峡水库大坝西行,可直达窟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炳 灵 寺 石 窟


猜你喜欢

  • 金顶寺城

    又名固勒札城。即今新疆伊宁市。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4: “ 《西藏总传》 云: 初,厄鲁特崇黄教,噶勒丹策凌建都纲于伊犁河滨,北曰固勒扎……谚称固勒札曰金顶寺。”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宁

  • 庙矶滩

    亦名庙基滩。在今四川云阳县东长江中。明嘉靖 《云阳县志》 卷上: 庙基滩在 “县东三十里。蜀道险地”。两岸石咀夹束,江面甚逼,江心又有石梁一道,横亘南北,水流至此,漩折成涡,名曰迴水沱,舟行屡遭覆溺。

  • 武篆山

    即五篆山。在今广西东兰县西南八十里。《清一统志 ·庆远府》: 武篆山 “一名五篆山。耸秀菁葱,上多大猿奇鸟”。

  • 固阳设治局

    1919年由五原、武川二县析置,属绥远特别区。治所即今内蒙古固阳县。1926年改为固阳县。1919年由五原、武川两县析置,治广义奎(今内蒙古固阳县城关镇)。1926年升县,隶绥远省。

  • 西夏碑

    又称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现保存在甘肃武威文庙内。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立。高2.5米,宽0.9米,厚0.3米。碑首西夏文篆字题额为“敕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计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

  • 光安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西安县置,属驩州。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西北香山附近。大业初属日南郡。后废。唐武德五年(622)复置,为源州治。贞观后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以西安县改名,治今越南河静

  • 大力山

    即今广东郁南县东南大历山。《舆地纪胜》卷101德庆州:大力山“在端溪县西”。《方舆纪要》卷101罗定州西宁县:大力山“高六百丈,周回二百里。上多产竹木赤籐、南漆,山势雄伟,为西境之望。《旧志》:山在德

  • ①西周封国。姬姓。在今山西西南部。开国君主是周成王弟叔虞,建都于唐 (今山西翼城县西)。春秋初期,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 (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形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绛 (今山

  • 小山堡

    在今湖南蓝山县西一里。明置巡司于此。后废。

  • 极高岭

    在今江西黎川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新城县“飞猿岭”条下:极高岭“在县东南三十里。亦峻险,路通邵武县”。旧有巡检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