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浠水县东。《北齐书·慕容俨传》:天保十年 (559),“将兵卫送萧庄,筑郭默、若邪二城”。《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十月 “甲午,郭默城降”。胡注: “晋氏不兢,刘、石强盛,郭
①在今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建,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改名宏业寺。唐开元间又改名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改名大万安寺。元末寺毁于兵火,明初复建,宣德十年(1435)改
又作皂角镇。即今湖北天门市东北皂市镇。《方舆纪要》卷77景陵县:皂角市“在县东北七十里。有皂角渡。地据高阜,当三府四县之交。居民错杂,商贾辐聚,防御最切”。
元置,属广西南丹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荔波县西北。明初废。元时升荔波峒置,治今贵州省荔波县西北。属庆远南丹安抚司。明洪武初废。
南朝梁置,为义城郡治。治所在今湖北罗田县东六十里魁山之阳。《舆地纪胜》 卷47蕲州: 崄石“在蕲水县东北十里,罗田三溪之水会焉”。盖县居兹水之陆而名。隋属蕲春郡。唐武德四年 (621)废。北宋元祐八年
即今湖北广水市西马坪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应山县西有马平港镇。民国《湖北通志》卷33应山县:马平港镇“在城西六十里”。
即今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北塔黄旗满族旗乡。《清史稿·地理志》:承德府丰宁县有“上黄旗”镇,即此。
①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十里。《清一统志·沂州府一》: 禹王台,“ 《县志》: 世传神禹治水时,凿马陵山,引沭水归海,筑台于此,以镇水势”。明正德间,台渐圮,嗣后沭水泛涨而西,县城屡被冲决。清康熙间,始筑
一作敷州。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北华州置,治所在杏城 (今陕西黄陵县西南五里)。隋大业三年 (607) 移治洛交县 (今陕西富县),改为鄜城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鄜州,仍治洛交县。辖境
即今陕西长安县大峪口通往柞水县的道路。因南段傍柞水河谷行走,故又称柞水道。南北朝以前已畅通,《初学记》卷5引北周庾信《终南山义谷铭》:义谷道“东出蓝田,则控灞乘滻,西连子午,则据泾浮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