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濕) 坂山
亦作湿坂、湿冻岭。在今四川汶川县南漩口镇东北。《元和志》 卷32汶川县: 湿坂 “在县南一百三十七里。岭上树木森沈,常有水滴,未尝暂燥,故曰湿坂”。《水经·江水注》: 江水 “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
亦作湿坂、湿冻岭。在今四川汶川县南漩口镇东北。《元和志》 卷32汶川县: 湿坂 “在县南一百三十七里。岭上树木森沈,常有水滴,未尝暂燥,故曰湿坂”。《水经·江水注》: 江水 “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
清乾隆二年 (1737) 改山海卫置,属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山海关。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移治今抚宁县东北海阳镇。1954年废。古旧县名。清乾隆二年(1737
1934年4月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由阳新县大部分及大冶、鄂城、咸宁、通山等县部分地析置,治所在大畈(今湖北通山县东北大畈)。后废。
亦作忽章河、西洪河。即今塔吉克斯坦西北部之锡尔河。《方舆纪要》卷65:火站河“在沙鹿海牙城西。城东又有哈卜连河”。《明史·西域传》:沙鹿海牙“城居小冈上,西北临河,河名火站,水势冲急,架浮梁以渡,亦有
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南六十里。汪藻 《青唐录》 云,北宋元祐二年 (1087) 三月,“阿里骨举兵洮州,虏赵醇忠及杀属户大首领,皇城使经斡穆等数千人,驻兵常家山,分筑洮州为两城以居”。
在今四川巫山县西。《清一统志·夔州府二》 引《元一统志》:“后周天和初置县,建德中废。”正德《夔州府志》卷7:江阴县“在(巫山)县西六十里。后周天和中置,建德中废”。
北宋置,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北。《宋史·地理志》 延安府: 殄羌砦 “地名那娘山,元符元年进筑,赐名”。
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上虞市(百官镇)。《水经·渐江水注》 引《晋太康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 因相虞乐,故曰上虞。”隋开皇九年(589)废。唐贞元元年(78
在今湖北恩施市西北。《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九度溪“在卫北。源出四川石柱宣抚司,流入卫境,至都亭山下,又东入清江。居民多引水灌溉”。
一名郫。春秋晋邑。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八十九里邵原镇。《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 (前550),齐伐晋,“戍郫邵”。即此。古邑名。又作郫、邵亭。春秋晋邑。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
①又名阅马台。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十六国后赵石虎所筑。《邺中记》: “凉马台高三十尺,周回五百步,后赵石虎所筑。建武六年,虎都邺,洗马于洹水,筑此台以凉马,故以名云。”②在今河南西华县西南。《寰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