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温县

温县

春秋时晋置,治所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古温城 (今上苑村北)。《左传》: 昭公三年 (前539),晋赵子文曰: “温,吾县也”,即此。西汉属河内郡。东魏改属武德郡,天平中徙治今温县北。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 (596) 复置,属怀州。大业初属河内郡,十三年 (617) 徙治李城 (今温县)。唐属孟州,武德四年 (621) 改为李城县,同年复名温县。明属怀庆府。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1930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属焦作市。面积463平方千米。人口42.1万。辖8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温泉镇。周畿内温国。春秋晋置温县,治今温县城西南。因温国为名。一说以境内温泉得名。《春秋》隐公三年(前720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庄公十九年(前675年):“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即此。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属怀州。大业十三年(617年)移治李城(即今温县县城)。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名李城县,同年复名温县,属怀州。显庆二年(657年)属洛州。会昌三年(843年)属孟州。金因之。元属怀庆路。明、清属怀庆府。1913年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60年废入沁阳县,1961年复置。1969年属新乡地区,1986年改属焦作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中部高、南北低。黄河、沁河分别流经南部和北部边缘。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特产山药、地黄、菊花、牛膝“四大怀药”。有机械、化肥、纺织、造纸设备等厂。温济地方铁路和新孟、温沁公路经此。古迹有慈胜寺(大吴庙)、司马懿故里及其祖茔“三陵墓”、汉代烘范窑遗址、梁所遗址、东周盟誓遗址等。陈家沟为陈氏太极拳发源地。


猜你喜欢

  • 六壁城

    北魏筑,在今山西孝义市西二十里六壁头村。北魏永安中为显州治。《寰宇记》卷41汾州孝义县:“六壁府,《后魏书》云,太平真君五年,讨胡‘贼’于六壁,即此城也。俗以城有六面,因以为名。在县西八里。”《水经·

  • 邹墟堡

    即今广西宾阳县东北邹圩镇。清于此设兵防守。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东北邹圩。清时设兵防守。

  • 江峪塘

    即今湖北郧县东北一百八十里红峪乡。清有巡司、把总驻此。乾隆三十五年(1770)巡司移驻花龙滩镇。

  • 巫坊

    即今福建宁化县东北巫坊。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所置彭湃县曾迁治于此。

  • 石柱山

    ①一名石人山。在今安徽旌德县西六十里。《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石柱山“一名射的山。有双石挺然特起,一巨石承之,号豹子尖,尤为奇秀”。明嘉靖《宁国府志》卷5:石柱山,“梁元帝时,新安程灵洗起兵讨侯景,

  • 那尔轰山

    在今吉林靖宇县北。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8:“那尔轰山,(吉林)城南四百里,高十余丈。”“那尔轰”,满语意为“细”。

  • 峨公固

    在今陕西南郑县东南峨公山。《宋书·萧思话传》: 元嘉十年 (433) 三月,“ (萧) 承之率众军进据峨公固”。即此。

  • 宋兴郡

    南朝宋元嘉十年(433)改建平营置,属益州。治所在南汉县(今四川成都市北三十里)。《宋书·刘道济传》:赵广等起义,“道济惶惧,乃免吴兵三十六营为平民,分立宋兴、宋宁二郡”。齐改为安兴郡。南朝宋元嘉十年

  • 常熟山

    在今江苏常熟市北。宋宝祐 《重修琴川志》 卷4: 常熟山 “在县北三十七里,高一百五丈,周七里。本名铜官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 包头设治局

    1923年析萨拉齐县置,属绥远特别区。治所在包头镇(今内蒙古包头市)。1926年改设包头县。1923年由萨拉齐县包头镇及五原、东胜、固阳三县析置,治包头镇(今内蒙古包头市城区)。1926年升县,隶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