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县
隋开皇十年 (590) 置,属广州。治所即今广东清远市。据民国 《清远县志》 称: 因县内江河清洌,故名。大业初属南海郡。唐属广州。元属广州路。明、清属广州府。民国初属广东粤海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1988年改设清远市。
古旧县名。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治今广东省清远市。属广州。大业初属南海郡,唐、宋属广州,元属广州路,明、清属广州府。1988年撤销,改设清远市。
隋开皇十年 (590) 置,属广州。治所即今广东清远市。据民国 《清远县志》 称: 因县内江河清洌,故名。大业初属南海郡。唐属广州。元属广州路。明、清属广州府。民国初属广东粤海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1988年改设清远市。
古旧县名。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治今广东省清远市。属广州。大业初属南海郡,唐、宋属广州,元属广州路,明、清属广州府。1988年撤销,改设清远市。
①金天眷元年(1138)改辽上京道置,治所在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以北、东乌珠穆沁旗以东、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以南及吉林白城市一带。天德二年(1150)改为临潢府
①东晋置,属建平郡。治所在今湖北秭归县(剪刀峪)西北。《水经·江水注》:“袁山松曰:父老传言,原既流放,忽然暂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宋书·州郡志》:归乡公相“按《太康地志》云,秭归有归乡,故夔
亦作潾州。南朝梁大同三年(537)置。治所在邻山县(今四川大竹县东南)。辖境相当今四川大竹、邻水等县地。西魏废帝时改为邻山郡。隋开皇三年(583)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 八年(625)废。又作
明置,属万全右卫。在今河北万全县北。《方舆纪要》卷18万全右卫:上庄堡“永乐中车驾北征尝驻于此”。
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八义集镇。清咸丰《邳州志》卷3有“八义集”。
1945年春晋冀鲁豫边区由闻喜、夏县、垣曲三县析置,属太岳区。治所在今山西夏县境。为纪念晋豫边区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嘉康杰而命名。同年12月撤销。旧县名。太岳抗日根据地设。1945年2月由山西省垣南县改置
在今云南盐津县西南二十六里。清代以来称豆沙关。《清一统志·昭通府》:豆沙关“在大关同知治雄魁城西南一百五十五里,前临大河,为下方咽喉”。按,“西南”应为“东北”。该关以彝族守关将领“豆杓”的名字命名,
在今江苏泰兴市东南江中。《方舆纪要》卷23泰兴县: “范蔡港在县东南江中。明初攻泰州,张士诚遣兵赴援,舟师出大江,次范蔡港,别以小舟于江中孤山往来出没。太祖曰: 士诚欲分我兵势耳,我乘其怠,急攻泰州,
一作均水。即今河南西南部淅水及其所注入的丹江下游。古水名。又称均水。即今河南省西南部淅水及其所入的丹江下游。
古黄河支流。即今河南淇河,南流至今卫辉市东北淇门镇南入河。《诗经·卫风 ·竹竿》: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汉书·地理志》 河内郡共县:“北山,淇水所出,东至黎阳入河。” 东汉建安时,曹操在淇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