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道
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贞观元年(627) 置,辖境相当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至海,西至湖北广水、应城、汉川等市县一带。开元二十一年 (733) 置淮南道采访处置使,治所在扬州(今江苏扬州市)。乾元元年 (758) 废。但作为地理区划直至五代仍被沿用。
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贞观元年(627年)置。开元以后治扬州(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至海,西至湖北省广水市、汉川市一带。
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贞观元年(627) 置,辖境相当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至海,西至湖北广水、应城、汉川等市县一带。开元二十一年 (733) 置淮南道采访处置使,治所在扬州(今江苏扬州市)。乾元元年 (758) 废。但作为地理区划直至五代仍被沿用。
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贞观元年(627年)置。开元以后治扬州(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至海,西至湖北省广水市、汉川市一带。
在今云南永胜县东五里谭家坪。《方舆纪要》卷117北胜州:小吉都寨“在州东五里。《志》云,元时土酋高斌祥屯兵于此”。辛亥革命后改今名。
隋末筑。在今江西波阳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85饶州鄱阳县 “棠阴镇” 条: “ 《志》 云,府北有童敏故城,隋末袁斌率邑人避寇处。”隋末筑,在今江西省鄱阳县东北。后废。
唐置,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四十余里马坊头村。《元和志》卷2同州冯翊县:沙苑,“今以其处宜六畜,置沙苑监”。唐末废。宋乾德三年(965)复置。金废。唐、宋监名。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南洛、渭之间。《元和郡县志》
元至元末置,属思明路。治所在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南。寻废。
亦作阿思簇长官司。明宣德十年(1435)置,属松潘卫。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大寨乡。《明史·四川土司传》:“四川巡按等奏:松潘卫所辖阿用等寨蛮寇,拥众万余,伤败官军,请讨之。”即此。后废。
在今浙江杭州市城区北部武林门外。《宋史·方腊传》: 宣和三年 (1121) 二月,“ (童) 贯、(谭) 稹前锋至清河堰”,即此。
在今福建漳浦县北一里北山。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 (又作幼玄),号石斋,漳浦人。明天启进士。南明弘光帝任为礼部尚书。南京失守,与郑芝龙等在福建拥立隆武帝,往江西募兵抗敌,为清兵所俘。清顺
在今广东徐闻县西北。明置巡司于此。后废。
今名东汶河。出今山东蒙阴县西五女山,北流折东流至沂南县界入大沂河。《水经·沂水注》:“桑泉水北出五女山,……又东南径蒙阴县故城北……东南入沂。”
在今四川武隆县东南。《旧唐书·地理志》 黔州信宁县: “隋置信安县,取界内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