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济阳县

济阳县

①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四十里堌阳镇。汉属陈留郡。西晋属陈留国。西晋末及十六国后赵属陈留郡。北魏属阳夏郡。隋属济阴郡。唐初属杞州。贞观元年 (627) 废。

②南朝宋侨置,属马头郡。治所在今安徽怀远县境。南齐废。

③唐武德四年 (621) 分冤句县置,属杞州。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南五十里。唐贞观元年 (627)废。

④唐景龙元年 (707) 于梁邹城置,属淄州。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东北。元和十五年 (820) 并入高苑县。

⑤金天会七年 (1129) 析临邑、章丘二县地置,属济南府。治所即今山东济阳县。元属济南路。明属济南府。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1)古县名。(1)战国魏邑。西汉置县,治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属陈留郡。东汉光武帝出生于此。北魏属阳夏郡,隋属曹州、济阴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属杞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入冤句县。(2)唐景龙元年(707年)置,治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属淄州。元和十五年(820年)废,并入高苑县。(2)今县名。在山东省西北部、黄河北岸。属济南市。面积 1075 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7镇、2乡。县人民政府驻济阳镇。春秋为犁邑地。南朝宋侨置临邑县。北齐属齐州。隋属齐郡。唐属齐州。北宋末属济南府。金析章丘、临邑二县置济阳县,治今址。属济南府。《郡县释名》山东卷上:济阳县“以在济水北,故名”。又清乾隆《济阳县志》:“邑在大清河之北,本济渎也。自清河合济入,通得济之名。济水绕其南,故曰济阳。”元属济南路。明、清属济南府。1913年属岱北道(次年改称济南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0年属鲁北第二专区,1944年属渤海行政区第二专区。1949年属泺北专区,1950年属德州专区,1956年属惠民专区。1958年并入临邑县,属聊城专区。1961年复置,属德州专区。1967年属德州地区。1989年划归济南市。县境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黄河、徒骇河经此。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棉花、小麦、玉米、蔬菜、稻为主。工业有纤维板、水泥、纸张、陶瓷、汽车球柄、黑陶等厂。220国道、枣临公路经此。古迹有玉皇冢“大汶口文化”遗址、刘台子龙山商周文化遗址等。


猜你喜欢

  • 南新县

    ①西晋改昭明县置,属带方郡。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南道倍川西湖里。后废。②北宋淳化六年 (995) 改昭德县置,属杭州。治所即今浙江富阳市西北七十六里南新乡。熙宁五年(1072) 并入新城县。古县名。(1)

  • 昭武县

    ①西汉置,属张掖郡。治所即今甘肃临泽县东北昭武村。《后汉书· 梁慬传》: 永初二年(108),“羌诸种万余人攻亭侯,杀略吏人。慬进兵击,大破之,乘胜追至昭武”。即此。西晋改为临泽县。②三国吴永安三年

  • 始基城

    在今河南柘城县东南。《元和志》 卷7宁陵县: 始基故城 “晋豫州刺史祖逖督护卫策所筑。初,乞活魁遣陈川据陈留浚仪,遣将魏硕于谷水南营。逖遣策等追战,大破之。因即立戍留守。策曰: ‘从祖公北伐数年,功始

  • 小姑山镇

    亦作小孤山镇。即今安徽宿松县东南长江滨复兴镇。《明史·地理志》 宿松县:“有小姑山巡检司。”

  • 东天目山

    天目山的东支。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北五十里。主峰大仙峰海拔1479米。《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天目山”条:东天目“高三千九百丈,有大仙、将军、宝珠等峰,洗眼、浮玉、白龙、炼丹等池,瀑布、玉剑等泉”。在浙

  • 广陵郡

    ①东汉建武十八年(42)改广陵国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东汉末移治射阳县(今江苏宝应县东北射阳镇)。三国魏移治淮阴县(今江苏淮阴县西南甘罗城)。东晋时还治广陵县。隋开皇初废。唐天宝

  • 河埒口镇

    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南郊河埒办事处。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无锡县西有 “河埒口镇”。并记: “河埒口、荣巷、徐巷皆在惠山之南,亦称山南,为锡宜、开原二汽车路所经,居民颇善经商。”

  • 虎尾溪

    在今台湾省云林县西南。《清一统志·台湾府》: 虎尾溪 “在嘉义县北六十五里、彰化县南,二县以溪为界。过此而北,人烟渐少。《旧志》: 源出大山中,从柴里斗六门社流出,截溪分流而北,经东螺社南,折而西南流

  • 钮兀长官司

    明宣德八年 (1433) 以和泥之钮兀、五隆二寨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境。后废。

  • 九野

    指九州。《后汉书·冯衍传下》:“疆理九野,经营五山。”李贤注:“九野,谓九州之野。”指九州。《后汉书·冯衍传》:“疆理九野,经营五山。”李贤注:“九野,谓九州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