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涧
又名洛水、青洛河。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北之窑河。源出安徽定远县东南,西北流在淮南市东今洛口镇入淮河。《水经·淮水注》: “洛涧北历秦墟,下注淮,谓之洛口。”
古水名。又称洛水、青洛河。即今安徽省淮南市东淮河支流洛河。《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时,刘牢之败前秦苻坚军于此。
又名洛水、青洛河。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北之窑河。源出安徽定远县东南,西北流在淮南市东今洛口镇入淮河。《水经·淮水注》: “洛涧北历秦墟,下注淮,谓之洛口。”
古水名。又称洛水、青洛河。即今安徽省淮南市东淮河支流洛河。《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时,刘牢之败前秦苻坚军于此。
在今河北易县东北。1916年山北村村民为反对袁世凯清丈土地和加捐加税政策,组成山北社。
即今河北宣化县南三十里崞村镇。清同治《畿辅通志》 卷5宣化县图: 南有崞村。
又名康山。在今江西余干县西北鄱阳湖中。《寰宇记》 卷107饶州余干县: 康郎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鄱阳湖中。云康氏所居。又名抗浪山,谓能抗风涛也”。《明一统志》 卷50饶州府: 康郎山 “国初大兵与陈友
在今河北平山县北。该地发现中山国故城遗址。
在今辽宁沈阳市南四里。古名小沈水。源出沈阳城东关观音阁涌泉,东南流入浑河。《清一统志·奉天府一》:沈水“在承德县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流入浑河。旧名小沈河。辽、金沈州,元沈阳路,
明、清时期习称浙江省会杭州以南的绍兴、宁波、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八府为上八府,相当今浙江省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一线以南全部地区和建德、桐庐、淳安三县(市)。称杭州、嘉兴、湖州三府为下
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二十九里。《越绝书》卷8: “苦竹城者,句践伐吴还,封范蠡子也。” 唐李峤有 《早发苦竹馆》 诗。春秋越地。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相传越王勾践灭吴后,以苦竹城封范蠡之子。
即今西藏西南部冈底斯山。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冈底斯山“即大雪山地,阿哩地方之东北,周一百四十余里,峰峦陡绝,积雪如悬崖,山顶百泉聚流,至麓即伏,实诸山之祖脉,梵书所谓阿耨达山也”。阿耨达为清凉无热
指今四川之长江。《白居易集》卷11《南宾郡斋即事·寄杨万州》:“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中有穷独人,强名为刺史。”
在今湖北兴山县北。《方舆纪要》 卷78兴山县: 练城山在 “县北三十里。环绕如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