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泰和县

泰和县

①隋开皇十一年 (591) 改西昌县置,属吉州。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三里。大业间属庐陵郡。大业八年 (612) 移治今泰和县西六里。唐武德五年 (622) 为南平州治,八年 (625) 改太和县,改属吉州。贞观初还旧治,贞元三年 (787) 移治今泰和县。元元贞初升为太和州。明洪武初复改泰和县,属吉安府。民国初属江西庐陵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

②北宋宣和中改万寿县置,属顺昌府。治所在今安徽太和县西北八里旧县镇。蒙古至元二年 (1265)并入颍州。元大德八年 (1304) 复置,改为太和县,移治今太和县。


(1)古县名。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万寿县置,治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原墙镇。属顺昌府。金属颍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废,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改名太和县,移治今址。(2)今县名。在江西省中西部。属吉安市。面积2666平方千米。人口51.3万。辖16镇、6乡。国有武山综合垦殖场驻境内。县人民政府驻澄江镇。汉属庐陵县地。三国吴析庐陵县地置西昌县,治今县城西文溪村一带。属庐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安丰县。十一年以“地产嘉禾,为和气所生”更名泰和县。属吉州。大业三年(607年)属庐陵郡。唐武德五年(622年)为南平州治。八年州废,称太和县,属吉州。天宝元年(742年)属庐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吉州。贞元三年(787年)徙治于今址。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县为州,属吉安路。明复降州为泰和县,属吉安府。清仍明制。1912年属江西省,1914年属庐陵道,1927年复属江西省。1939—194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曾驻县境中部上田村。1949年属吉安专区,1968年属井冈山地区,1979年属吉安地区,2000年属吉安市。地处吉泰盆地南部,赣江纵贯县境中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薯类、豆类、芝麻等,为全国商品粮、商品牛生产基地县和省重点油菜籽、甘蔗、花生生产区。特产泰和乌骨白羽鸡、百合、红瓜子。山地富森林,并产油茶、柑橘。有钨、铁、石灰石、瓷土、石膏、煤、钾盐等矿。工业有机械、建材、陶瓷、制糖、食品、化工、造纸、纺纱、皮革等。乌鸡补酒、乌鸡白凤丸、酱菜为优质名产。京九铁路斜贯东部,有赣粤高速公路,105、 319国道,万沙等公路。赣江水运上溯赣州,下达九江。纪念地有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名胜古迹有武山、杨士奇墓、快阁、龙头山塔。


猜你喜欢

  • 夏商至春秋时国名。偃姓。在今安徽桐城县北。《左传》: 文公十二年 (前615),“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遂围巢”。古国名。春秋时小国。在今安徽省舒城市东南,后为楚所灭。

  • 北津山

    在今广东阳东县南。《方舆纪要》卷101阳江县:北津山“在县南三十里。其对峙者为南津山,夹峙海口, 自东堤海而西,延袤数里。二山之间,有独石,高十余丈,周四十余里, 山出海上二里。其下渊深不测。《志》云

  • 花嵯

    在今广西陆川县南七十里良田镇东,西邻温水寨。清设外委戍守。

  • 金鸡驿

    明置,在今贵州大方县东南鸡场。

  • 围洲

    即今广西北海市南大海中围洲岛。《寰宇记》卷169引《交州记》云:“合浦十八里有围洲,周围一百里。其地产珠。”《明一统志》卷82廉州府:围洲“在珠母海中。周围一百里。昔有野马渡此,又名马渡”。《清一统志

  • 淤口关

    唐置,在今河北霸州市东五十里信安镇。五代晋入契丹,周世宗六年 (959) 收复,复置淤口寨,与益津、瓦桥合称三关。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 于此置破虏军。唐置,在今河北省霸州市东信安镇。五代晋初地入

  • 折不拉

    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西五十六里处。藏语意为影子山。是门隅西部通往不丹的交通要道之一。

  • 水真腊

    古国名。真腊在公元670年前后,曾分为二国,北曰陆真腊,南曰水真腊,802年二国复合为一。《旧唐书·南蛮列传》:“水真腊国,其境东西南北约员八百里,东至奔陀浪州,西至堕罗钵底国,南至小海,北即陆真腊。

  • 克山设治局

    1915年析讷河县置,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治所在二克山(今黑龙江省克东县)。同年八月改为克山县。1915年1月由讷河县析置,治今黑龙江省克山县三站。同年8月升县。

  • 信度河

    即辛头河。今巴基斯坦境内之印度河。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2: “健驮逻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