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桥
即河桥。西晋泰始十年 (274) 杜预建造于富平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黄河上。为黄河南北交通要道之一。北魏、东魏先后筑河阳三城于桥北、桥南及河中洲上,为洛阳外围戍守重地。唐代通称河阳桥。《唐六典》: 天下河桥有三,此其一。杜甫 《后出塞》 诗: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又称河桥。唐杜甫《后出塞》诗:“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即指此。参见“河桥(1)(3)”。
即河桥。西晋泰始十年 (274) 杜预建造于富平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黄河上。为黄河南北交通要道之一。北魏、东魏先后筑河阳三城于桥北、桥南及河中洲上,为洛阳外围戍守重地。唐代通称河阳桥。《唐六典》: 天下河桥有三,此其一。杜甫 《后出塞》 诗: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又称河桥。唐杜甫《后出塞》诗:“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即指此。参见“河桥(1)(3)”。
北魏明帝置,即今山西离石县。北齐天保三年 (552) 于此置西汾州。
即胣肢州。治所在今四川汉源或石棉、甘洛县境。
唐南诏中心区十赕之一。治所在蒙舍城(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三十四里图城遗址)。辖境约当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部地。宋大理改开南县。南诏置,治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属辽东都司。治所即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二十八年(1395)废。建文四年(1402)复置。后废。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治今辽宁省北宁市。属辽东都司。二十八年废。
在今江西黎川县南。《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新城县:四望岭“在县南六十里。岭甚峻,登之则四远皆在望中”。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以产井盐而名。后废。
在今湖南新宁县南四十里,接广西全州界。《宋史·蛮夷二》:“静江兴安之大通虚,武冈军之新宁、盆溪及八十里山,永州之东安,皆可以径达溪峒。”《方舆纪要》卷81新宁县“樟木山”条下:八十里山,“《志》云,山
即今福建沙县西北富口镇。《清一统志·延平府》 “华岩墟” 条下: “富口墟在县北三十里。”
即今河北抚宁县东北八十五里义院口乡。长城隘口之一。《明史·地理志》 永平府抚宁县:“又有董家口、义院口等关。”明于此设守备,清改置把总。
在今河南登封市北五里。五代周改嵩阳观为太乙书院。北宋改名太室书院,后改为嵩阳书院。程颢、程颐曾讲学于此。与睢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四大书院。元改为嵩阳宫。清复为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