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阳三城

河阳三城

①唐时称河阳县治北中城及毗邻之中潬城、南城为河阳三城。三城皆濒临黄河。北中城,北魏太和二十年 (496) 筑,在今河南孟县南十五里黄河北岸。北齐置行台,北周置河阳镇,隋移河阳县治此。唐建中二年 (781) 置河阳三节度使,会昌三年 (843) 兼置孟州。金大定中毁于河水,后复筑,称下孟州。中潬城,东魏元象元年 (538)筑,在北中城南黄河中沙洲上,并于此设河阳关。北宋嘉祐八年 (1063) 为河水所毁。南城,东魏元象二年 (539) 筑,在中潬城南黄河南岸 (今河南孟津县东老城)。黄河二派流贯三城之间,有河桥相连,为洛阳北面津要。自北魏至五代,历为军事重镇。

②唐方镇名。建中二年 (781) 置河阳三城节度使,又称怀卫节度使,治河阳县 (今河南孟县南)。领怀、卫二州及河南府河阳、河清、济源、温、汜水五县。元和九年 (814) 增领汝州,并移治汝州 (今河南汝州市)。十三年 (818) 汝州改属东畿都防御使,罢河阳节度。会昌三年 (843)复置河阳节度,并于河阳置孟州,为河阳节度治所。


指唐代河阳县(今河南孟州市西)境内的北中城、中城和南城。北中城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南、黄河北岸,筑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北齐曾于此置行台,北周改河阳镇,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徙河阳县于此。唐建中二年(781年)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治,会昌三年(843年)又增置孟州治此。金大定中为河水冲决。中城位于北中城南、黄河中沙洲上,筑于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毁于河水。南城位于中城之南、黄河南岸,与中城同一年筑。三城之间有河桥相连,黄河两派流贯其间。自北魏至五代,当洛阳北面津要,为军事重镇。


猜你喜欢

  • 庄蔼窝集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右岸宏格力河上游。《清一统志·吉林一》 “喀穆尼窝集”条下:“庄蔼窝集,在(宁古塔)城东北二千二百五十九里。”宏格力河发源于此。

  • 小长安聚

    在今河南南阳县南六十里。《后汉书·光武纪》:王莽地皇三年(22)十一月,汉军“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汉军大败”。李贤注:“《续汉书》曰:淯阳县有小长安聚,故城在今邓州南阳县南。”在

  • 中山县

    ①五代梁开平三年(909)改唐县置,治所在今河北唐县西南。五代唐同光初复改唐县。②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改香山县置,属广东省。治所即今广东中山市。1983年改设中山市。(1)古县名。五代梁开平三年(

  • 南武山

    在今山东嘉祥县南四十五里。《方舆纪要》卷33嘉祥县 “萌山” 条下: 南武山 “其南有曾子墓”。在山东省嘉祥县城南。南麓有曾子庙,又称宗圣庙,始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据《山东通志》记载:“正统

  • 悦城乡

    即今广东德庆县东南八十里悦城镇。明洪武四年 (1371) 于此置悦城乡巡司。即今广东省德庆县东悦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巡检司于此。

  • 掌天郡

    南朝梁大同中置,属南梁北巴州。治所在今四川南部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南部县西北地。西魏改为金迁郡。南朝梁置,治今四川省南部县西北。西魏时改金迁郡。

  • 涞水

    ①又名巨马河,即今河北拒马河。《汉书·地理志》 代郡广昌: “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 (按,当指滱水)。” 《水经·巨马水》: “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东过逎县北,又东南过容城县北,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北

  • 坎台河

    即今内蒙古达拉特西罕台川。《清一统志·鄂尔多斯》:坎台河“在左翼后旗(原驻地在今达拉特西北大树湾附近)东十二里。源出布木巴泉,东北流入黄河”。

  • ①春秋郑地,在今河南郑州市南。一说在今延津县北。《左传》: 宣公三年 (前606),“晋侯伐郑,及郔,郑及晋平”。②春秋楚地,在今河南项城市南。《左传》: 宣公十一年 (前598),“楚左尹子重侵宋,

  • 延绥镇

    亦名榆林镇。明九边之一。初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七年(1471)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此后通称榆林镇。防地东至黄河,西达定边营(今陕西定边县)。分为东、中、西三路。清雍正二年(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