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东路
北宋熙宁六年 (1073) 分河北路置,治所在大名府 (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辖境相当今河北白洋淀以南,子牙河、滏阳河及京广铁路以东,雄县、霸州和天津市海河以南,及山东黄河以北地区。金正隆年间移治河间府 (今河间市),辖境南部缩小。元初废。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析河北路东部置,治大名府(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省东部、东南部,河南省北部小部分,山东省西北部和天津市西南部地区。金正隆年间迁治河间府(治今河北河间市),辖境南部有所缩小。金末废。
北宋熙宁六年 (1073) 分河北路置,治所在大名府 (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辖境相当今河北白洋淀以南,子牙河、滏阳河及京广铁路以东,雄县、霸州和天津市海河以南,及山东黄河以北地区。金正隆年间移治河间府 (今河间市),辖境南部缩小。元初废。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析河北路东部置,治大名府(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省东部、东南部,河南省北部小部分,山东省西北部和天津市西南部地区。金正隆年间迁治河间府(治今河北河间市),辖境南部有所缩小。金末废。
在今河南浚县西。《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唐杜佑《通典·州郡典》:卫县有“上宫台”。《寰宇记》卷56卫县:“南临淇水,有上宫台。”
清光绪元年 (1875) 改噶玛兰厅置,属台北府。治所即今台湾省宜兰县。在台湾省本岛东北部,包括东北部海上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东临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脉。面积 2137.5 平方千米。人口48
在今云南砚山县东北。《清一统志·开化府》:六诏山“在(文山)县西北(按,当为东北)。山形旋折,云烟环绕”。斜贯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并延伸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山地统称。原仅指云南省砚山县
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九十里,南接黄山市界。清乾隆五十四年 (1789),泾县县丞移驻于此。集镇名。在安徽省泾县西南部、许溪北岸。属厚岸乡。人口 1400。附近产茶叶、蚕茧、板栗、笋干、桂花,素有“桂花村”
金升当川堡置,属临洮府。治所即今甘肃康乐县西北流川乡(党川铺)。元废。古县名。金升当川堡置,治今甘肃省康乐县西北当川铺。属临洮府。元废。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莱州。治所在今山东莱阳市南七里。旋并入卢乡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山东省莱阳市南。属莱州。不久省。
即古参合陂。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东北西沟门南。
在今湖北郧县东汉水东岸安阳口。《方舆纪要》卷79郧阳府郧县“马山口堡”条下:“其相近者曰安阳口店。”《清一统志·郧阳府》:安阳口店“在郧县东五十里”。民国《湖北通志》卷36郧县:安阳口“同治元年,粤逆
在今湖南望城县北。《水经·湘水注》:“湘水左合誓口”,即此。《水经注疏》 引 《晏公类要》: “湘江中有四洲,一曰誓洲,誓口盖以洲名。”
唐元和四年 (809) 置,治所在虹县 (今安徽泗县)。后移治符离县 (今宿州市北符离镇)。《元和志》 卷9宿州: “取古宿国为名。” 大和三年 (829)废。七年 (833) 复置,移治于符离县之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