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公堤
北宋筑。在今江苏启东、海门、通州市境内。东起启东市西北吕四港镇,西至通州市东的余西乡。《清一统志·通州》:沈公隄“在州东,海门废县东北。宋至和中县令沈起以海涨病民,筑隄七十里,西接范公隄,以障卤潮”。
北宋至和中海门知县沈起主持修筑,在今江苏省启东、南通二市境。全长七十里,东起吕四镇,西至余西场,以障卤潮。
北宋筑。在今江苏启东、海门、通州市境内。东起启东市西北吕四港镇,西至通州市东的余西乡。《清一统志·通州》:沈公隄“在州东,海门废县东北。宋至和中县令沈起以海涨病民,筑隄七十里,西接范公隄,以障卤潮”。
北宋至和中海门知县沈起主持修筑,在今江苏省启东、南通二市境。全长七十里,东起吕四镇,西至余西场,以障卤潮。
即今内蒙古乌审旗东北榆溪河。《清一统志·鄂尔多斯》: 席伯尔河 “在右翼前旗南九十里。源出蟒喀图虎尔虎之地,南流会西克丑河入边城,为榆林之榆溪,西河上源”。
唐大足元年(701)改平狄军置,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三十三里马邑村。后废。武周大足元年(701年)改平狄军置,治今山西省朔州市。属朔州。为军事戍边之地。后废。
亦名侯甲山、护甲岭。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九十里。《水经·汾水注》: 侯甲水 “发源祁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岭,即刘歆 《遂初赋》 所谓‘越侯甲而长驱’ 者也”。
在今山东青岛市北。《汉书·郊祀志》:神爵元年(前61),“祠天室山于即墨”。《汉书·地理志》:即墨县“有天室山祠”。
春秋地名。即今山东汶上县东北桃城村。《左传》:隐公十年(前713),“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方舆纪要》卷33济宁州“桃乡城”条引刘煦曰:“任城有桃聚,即桃乡也。”
即古观水。在今山东海阳县北。《清一统志·登州府》: 昌水河 “源出文登县西南四十里昌山下,西南流经莱阳县东南四十里。名水口河。又名昌阳水。会五龙河南入海”。
宋大理置,属善阐府。在今云南晋宁县东南四里堡孜。元置昆阳州。
古印度。《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骞遣副使使身毒。
即今浙江淳安县东北东源港。《清一统志·严州府》:进贤溪“在淳安县东北二十五里”。《清史稿·地理志》 严州府淳安县:新安江“左得东溪上流进贤溪,汇诸山水注之”。原入新安江,1960年后入千岛湖。
即朗宗。今西藏朗县。清乾隆 《卫藏通志》卷12作 “朗”。见“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