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
一名少水,即今山西东南部之沁河。源出沁源县北绵山二郎神沟,南流经安泽、沁水、阳城诸县,入河南济源市境,东流至武陟县南入黄河。《汉书·地理志》 上党郡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沁水所出,东南至荥阳入河。”颜师古注:“今沁水至怀州武陟县界入河。此云至荥阳,疑传写错误。”
一名少水,即今山西东南部之沁河。源出沁源县北绵山二郎神沟,南流经安泽、沁水、阳城诸县,入河南济源市境,东流至武陟县南入黄河。《汉书·地理志》 上党郡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沁水所出,东南至荥阳入河。”颜师古注:“今沁水至怀州武陟县界入河。此云至荥阳,疑传写错误。”
今山东长岛县南长山岛。《新唐书·地理志》:“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唐贞观中征高丽,置大谢戍于此。即今山东省长岛县所在之南长山岛。汉、唐时为泛海之要道。唐贞观中征高丽,
在今安徽宿松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26宿松县: 屏风寨 “在县西三十里西源山中,有山自麓至顶,有九井相贯,层岩峭壁,险固可恃”。
明建州女真之主体。明末定居今辽宁苏子河、浑河流域的建州三卫女真人,逐渐形成为五大部,即 《清太祖实录》 卷1所谓 “满洲国之苏克苏浒河部、浑河部、王甲部、董鄂部、哲陈部”。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 (158
亦作亦的勒河。即今俄罗斯境之伏尔加河,注入里海。《元史·速不台传》:太宗崩,诸王大会,速不台往,“甲辰,遂会于也只里河”。
南宋庆元元年 (1195) 升英州置,治所在真阳县 (今广东英德市)。辖境相当今广东英德市地。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为英德路。五代南汉析广州之浈阳县置英州。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为英德府
在今安徽凤阳县西南。《新唐书·地理志》 钟离县:“南有故千人塘,乾封中修以溉田。”
①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北康店西邙岭上。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著名诗人。其先代由原籍襄阳迁居巩县(今巩义市)。安史乱前寓居长安(今陕西西安)近十年。后移家成都。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死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清一统志·肇庆府》 “大峒寨” 条: “西村、黄塘……八寨,皆在(封川) 县北文德乡。”
一名浯洲屿。即今福建金门岛。北宋初年的 《寰宇记》 中已提到该地区有四所岛屿。浯州屿之名始见于南宋后期的 《舆地纪胜》 (书中作涪州屿,“涪” 字当 “浯” 字之误),地属泉州同安县,有居民千余家,为
明初置,在今陕西勉县东北。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