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汤阴县

汤阴县

隋开皇六年(586)析邺县置,属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大业初属汲郡。大业末废。唐贞观元年(627)改汤源县复置,属相州,移治今河南汤阴县。金属彰德府。元属彰德路。元末废。明洪武元年(1368)复置,属彰德府。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北部。属安阳市。面积637.5平方千米。人口45.3万。辖5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战国为荡阴邑。西汉置荡阴县,治今汤阴县城,因有荡水得名,属河内郡。《水经注·荡水》:“荡水出县西石尚山泉,流径其县故城南,县因水以取名也。”后荡水改汤水。东汉末属魏郡。东魏天平初废荡阴县。隋开皇六年(586年)置汤阴县(治今汤阴县东古贤村),属黎州;十年废,十六年又置,治今汤阴县西南、鹤壁市故县村。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汤源县,贞观六年(632年)因城在汤水之南,改称汤阴县(治今汤阴县城),属相州。北宋宣和初改属浚州,寻复归相州。元属彰德路。明、清属彰德府。1913年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属河南省安阳专区,1958年属新乡专区,1961年复属安阳专区,1969年属安阳地区。1983年安阳地区撤销,归安阳市。地处太行山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区,地势西高东低。汤河及其支流謻河、永通河自西向东北注入卫河。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工业有机械、冶炼、轻纺、建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京广、汤鹤、汤濮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汤长、鹤台公路经过县境。古迹有岳飞庙、謻里城遗址、白营遗址、扁鹊墓、邶国故城、将城遗址等。


猜你喜欢

  • 交脚汛

    清乾隆时置,在今四川昭觉县南五里。有把总驻守。咸丰元年(1851)城毁,后移今昭觉县。《清史稿·四川土司传》:宣统元年(1909)征凉山,“官军进驻交脚”。即此。二年(1910)改为昭觉县。

  • 双江县

    1927年析缅宁、澜沧二县地置,属云南普洱道。治所在今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西二十四里营盘。民国《云南行政纪实》:“境内双江环流,因以名县。”1929年直属云南省。1952年迁今县治勐勐镇

  • 粘八葛部

    又作粘拔恩部。辽北境部族,属西北路招讨司。当即蒙元史料所载之乃蛮部。其地在杭爱山以西至阿尔泰山地区。辽道宗大安八年 (1092) 北阻卜起兵反辽,粘八葛部亦从叛,至寿昌三年 (1097),其酋长秃骨撒

  • 汎乡

    汉置,属雒县。在今四川德阳市西北孝泉镇。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雒县“汎乡有孝子姜诗田地宅”。

  • 阳朔县

    隋开皇十年(590)置,属桂州。治所在今广西阳朔县东北二十五里官厅。《元和志》卷37阳朔县:“取阳朔山为名。”大业初属始安郡。唐武德初属桂州,元和、宝历间移治今阳朔县。南宋属静江府。元属静江路。明属桂

  • 感劳山

    在今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东南。《元丰九域志》 卷9: 感恩县有感劳山。《明一统志》卷82琼州府: 感劳山 “在感恩县北一十里。宋时大军平黎,至此秋毫无犯,土人感其德而劳之,故名”。

  • 阳岐山

    即今湖北石首市内绣林山。《晋书·刘驎之传》:驎之“居于阳岐,在官道之侧,人物来往,莫不投之”。《水经·江水注》:“江水又右径阳岐山北。”《旧唐书·地理志》石首山:“显庆元年,移治阳岐山下。”即此。

  • 山

    在今湖南宁乡县西南九十里。 《方舆纪要》 卷80宁乡县: 山 (应为山) “石径十里,不通车马,人缘石扳树而行。成化间,始凿石成路”。

  • 广县

    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青州市西南四里。高帝六年(前201)封召欧为广侯,竟宁元年(前33)封甾川孝王子便为侯。西晋改属东莞郡。永嘉后废。古县名。西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置,治今山东省青州市

  • 关王庙

    在今山西阳泉市西南郊十二里林立村山腰。原为佛寺,额曰“万岁寺”, 至清代佛像已毁,改奉关羽,始称今名。创建年代不详。北宋宣和四年(1122)重建。明、清曾予补修。现存正殿仍为宋代原构。殿内脊板、六椽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