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江左

江左

一名江东。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 以西为右,故江东又名江左。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 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其地本指今芜湖市、南京市间长江河段以东地区。因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均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故时人又称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左。南朝人则专称东晋为江左。


古地区名。即江东。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三国志·吴志·赵达传》裴注:“江左虽有兵革,不能如中国之甚也。”东晋、南朝的根据地均在江东,故当时人又称这五朝及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左。东晋温峤称王导为江左管夷吾(管仲),见《世说新语·言语》及《晋书·温峤传》。南朝人亦专称东晋为江左。见《宋书》百官志、州郡志。参见“江东”。


猜你喜欢

  • 石弓山

    又名石公山。在今安徽涡阳县东北六十里。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31颍州府:石弓山“山形如弓,多石”。故名。民国《涡阳县志》卷3:石弓山“三峰弯曲如弓,石质坚莹。一曰石公山,黄石公盖尝隐焉”。在安徽省涡

  • 黄麖山

    在今广东南海市北,东距广州市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南海县: 黄麖山 “在府西五十里,其东南有二岩,后有石室通明,可容数十人。元末居民尝避寇于此”。

  • 齐城

    ①在今江西南昌市东南。顾野王《舆地志》:“齐城在州东陆路二十里。吴大帝太元二年,立孙奋为齐王,都武昌。诸葛恪执政,徙奋居于此。”《水经·赣水注》:“(豫章)郡东南二十余里又有一城,号曰齐王城,筑道相通

  • 麻栗坡对汛督办区

    清光绪二十二年 (1896) 置麻栗坡副督办,属临安开广道。1914年改为麻栗坡对汛督办,后直属云南省。治所在新草房街 (即今云南麻栗坡县)。民国 《云南麻栗坡对汛特别区地志资料细表册》: “麻栗坡,

  • 浿丘

    又作贝丘、沛丘。春秋、战国属齐。在今山东博兴县南五里。《左传》:庄公八年(前686),“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前281),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对顷襄王

  • 那处

    亦作那口。春秋时楚地。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南。《左传·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杜注:“那处,楚地。南郡编县东南有那口城。”春秋权国都。在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南

  • 内津镇

    又名芮津镇。即今安徽蒙城县北芮集。《清一统志·颍州府一》:内津镇“在蒙城县北三十里”。

  • 西顾山

    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北二十八里。《寰宇记》卷94长兴县:“西顾山,一名吴望山……《山墟名》云:西顾山,昔吴王阖庐登姑苏,望五湖,顾见此山, 因名之。”

  • 峡石县

    即硖石县。在今河南陕县东南五十二里硖石乡。新、旧 《唐书·地理志》 作峡石县。

  • 宝祐城

    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七里。旧名堡城。《方舆纪要》 卷23扬州府: 宝祐城,“ 《志》 云,城周千七百丈,遗隍断堑,隐隐可寻,即隋迷楼故基也。宋宝祐四年,贾似道奉诏筑,所谓包平山而瞰雷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