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永昌郡

永昌郡

①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内属,以其地并析益州郡西部六县合置。治所在巂唐县(今云南云龙县西南七十里漕涧镇)。辖境约当今滇西、滇南的广大地区,西至印缅交界的巴特开山,东南至礼社江与把边江间的哀牢山,南部包有今西双版纳等地。建初元年(76)后,治所在不韦县(今云南保山市东北二十二里金鸡村)。三国蜀属庲降都督,建兴三年(225)辖境东部不再包有洱海地区。西晋泰始七年(271)属宁州。元康九年(299)迁治永寿县(今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境)。南齐治所迁永安县(今地不详)。南朝梁末废。

②亦作和昌郡。西魏改南晋郡置,属并州。治所在宣汉县(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一说在今万源县南固军坝)。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万源县南部地。隋开皇三年(583)废。

③北齐置,属徐州。治所在城武县(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郜鼎集)。辖今山东成武和江苏丰县地。隋开皇初废。

④北周分建平郡置,属信州。治所在大昌县(今四川巫山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大昌镇)。寻废。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分益州置,治不韦县(今云南保山市东北金鸡村)。辖境相当今云南省保山、大理、永平、云龙、漾濞、洱源、剑川、鹤庆、祥云、弥渡、巍山等市县。东晋成帝时废。南朝齐复置,隋又废。为西南通域外要地,与掸国、天竺、大秦等进行铜、铁、毛织物、象牙、珠宝等贸易。


猜你喜欢

  • 课里 (裹)

    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东南三十里课里。清有外委把总戍守。

  • 所村

    即今安徽青阳县南所村,东距陵阳镇七里。清乾隆 《青阳县志》 卷1: 东南陵阳乡十三都有所村。

  • 大番

    即大蕃。指西藏或藏族聚居地区。敦煌文书(《敦煌石室真迹录》卷丙)中有“大番故墩煌郡莫高窟阶处士公修功德记”。

  • 宛陵县

    西汉初置,属鄣郡。元封二年 (前109)为丹阳郡治。治所即今安徽宣州市。西晋为宣城郡治。隋开皇九年 (589) 改为宣城县。古县名。西汉初置,治今安徽省宣城市。隋改名宣城县。汉为丹阳郡治;西晋以后为宣

  • 竹箭隘

    在今福建永定县南。《方舆纪要》卷98永定县:“竹箭隘在县南,路出广东大埔县。”

  • 延吉县

    1913年改延吉府置,属吉林省延吉道。治所即今吉林延吉市。1929年直属吉林省。1950年移治龙井镇(今吉林龙井市)。1983年更名龙井县。1988年改设龙井市。旧县名。1913年由延吉府改置。治局子

  • 大栅城

    一名大栅坞。即今河南荥阳市。《水经·济水注》:“索水又北,径大栅城东。晋荥阳民张卓、董迈等遭荒,鸠聚流杂堡固,名为大栅坞。至太平真君八年,豫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东开广旧城,创制改筑焉。”太和十

  • 上春门

    即隋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面最北门。《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屯上春门”。即此。隋洛阳郭城东垣最北门。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攻洛阳,屯军于此。

  • 南平国

    亦称荆南国。五代十国之一。后唐同光三年 (925),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为南平王,都江陵府(治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辖境相当今湖北巴东、荆沙市、监利、石首等市县间地。北宋建隆四年 (963)

  • 崇宁县

    北宋崇宁元年 (1102) 改永昌县置,属彭州。治所在今四川郫县西北唐昌镇。明洪武四年(1371) 属成都府,十年 (1377) 省入灌县,十三年(1380) 复置。清康熙七年 (1668) 废入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