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永昌郡

永昌郡

①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内属,以其地并析益州郡西部六县合置。治所在巂唐县(今云南云龙县西南七十里漕涧镇)。辖境约当今滇西、滇南的广大地区,西至印缅交界的巴特开山,东南至礼社江与把边江间的哀牢山,南部包有今西双版纳等地。建初元年(76)后,治所在不韦县(今云南保山市东北二十二里金鸡村)。三国蜀属庲降都督,建兴三年(225)辖境东部不再包有洱海地区。西晋泰始七年(271)属宁州。元康九年(299)迁治永寿县(今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境)。南齐治所迁永安县(今地不详)。南朝梁末废。

②亦作和昌郡。西魏改南晋郡置,属并州。治所在宣汉县(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一说在今万源县南固军坝)。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万源县南部地。隋开皇三年(583)废。

③北齐置,属徐州。治所在城武县(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郜鼎集)。辖今山东成武和江苏丰县地。隋开皇初废。

④北周分建平郡置,属信州。治所在大昌县(今四川巫山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大昌镇)。寻废。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分益州置,治不韦县(今云南保山市东北金鸡村)。辖境相当今云南省保山、大理、永平、云龙、漾濞、洱源、剑川、鹤庆、祥云、弥渡、巍山等市县。东晋成帝时废。南朝齐复置,隋又废。为西南通域外要地,与掸国、天竺、大秦等进行铜、铁、毛织物、象牙、珠宝等贸易。


猜你喜欢

  • 洪口

    即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洪口镇。1935年初川陕革命根据地所置城口县迁治于此。集镇名。在浙江省泰顺县城东北部。洪口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330。 仙居溪、葛溪在此汇流,河床遂宽,故名。产茶叶、油茶籽。有陶

  • 临洮卫

    明洪武三年 (1370) 置,属陕西都司。治所在临洮府 (今甘肃临洮县城内)。《方舆纪要》 卷60: 临洮卫 “在府城内。……辖千户所五”。

  • 淮安卫

    明洪武初建,属南京中军都督府。治所在山阳县 (今江苏淮安市)。清废。

  • 竹唐县

    南朝梁置,治所在今江苏高邮市境。隋开皇初废。

  • 腾川县

    元置,为筠连州治。治所即今四川筠连县。后废入筠连州。古县名。元置,治今四川省筠连县。为筠连州治。明洪武初废入筠连州。

  • 野里庄

    又名野林庄。即今河北景县南二十四里野林庄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9景州图: 南有野里庄。

  • 乌垒

    汉西域国名。都城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北小野云沟附近)。后为西汉所灭。为西域都护府治。

  • 古骨龙城

    在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南大通河北岸。《宋史·童贯传》:政和元年(1111),“将秦、晋锐师深入河、陇,薄于萧关古骨龙,谓可制夏人死命”。即此。《宋史·地理志》 震武军:“政和六年进筑古骨龙城,赐名震

  • 济宁路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改济宁府置,属中书省。治所在巨野县 (今山东巨野县)。至正中移治任城县 (今山东济宁市)。辖境包括今山东泗水县以西,肥城市以南,郓城、巨野县以东,河南虞城县和安徽砀山县以北

  • 椒水

    又名鲁家沟。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焦冈湖。《水经· 淮水注》: “淮水又北,左合椒水。”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