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堤
①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朐山县:“东二十里有永安堤,北接山,环城长十里,以捍海潮,开元十四年,刺史杜令昭筑。”
②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清一统志·河南府三》:永安堤“唐武德中筑,当河阳、孟津两岸,高五丈, 阔如之, 延六七十里。元时尝徙县治于石堤上。历代渐损,在南岸者止二三里,在北岸者尽决”。
①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朐山县:“东二十里有永安堤,北接山,环城长十里,以捍海潮,开元十四年,刺史杜令昭筑。”
②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清一统志·河南府三》:永安堤“唐武德中筑,当河阳、孟津两岸,高五丈, 阔如之, 延六七十里。元时尝徙县治于石堤上。历代渐损,在南岸者止二三里,在北岸者尽决”。
亦作拔达克山。本元代之巴达哈伤、明代之巴答黑商。在今阿富汗东北境巴达赫尚一带。《清史稿·兆惠传》: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讨伐大小和卓木,“富德师复进,追及霍集占,战于阿勒楚尔,再战于伊西洱库尔
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元丰九域志》卷1:滑州白马县有“灵河一镇”。《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元年(954),“河决灵河”等八口。古镇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五代周黄河决口于此。
一作大浮山。在今湖北蕲春县东北。《方舆纪要》卷76蕲州“鼓角山”条下:大桴山“在州东北六十里。有九十九湾。实罗州故城之祖山也”。
①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林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南。贞观七年(633)废。②唐垂拱二年(686)置,属悉州。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东南。天宝初属归诚郡。乾元初复属悉州。广德后地入吐蕃。古县名。唐初置,
西魏文帝大统十四年 (548) 置,治所在新平郡 (今陕西彬县)。以北别有豳,故此为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永寿、长武、旬邑等县地。废帝三年 (554) 废北豳州,遂称此为豳州。(1)北魏置,治今陕西
即今河北赤城县南红河上源。《明史·地理志》 九门卫:“东有红石山,红石水出焉,下流合于龙门川。”
在今甘肃武都县北。《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元年(934),“雄武节度使张延朗将兵围文州,阶州刺史郭知琼拔尖石寨”。即此。
在今陕西麟游县。《隋书·高祖纪》:开皇十三年(593)行幸岐州,“诏营仁寿宫”。义宁元年(617)废宫置凤栖郡及麟游县。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建,“每岁避暑,春往冬还”(《元和郡县志》)。在今陕西省
①即灵关道。治所在今四川甘洛县东北。《水经·沫水》:“东南过旄牛县北,又东至越嶲灵道县。”郦注:“灵道县一名灵关道,汉制夷狄曰道。县有铜山,又有利慈渚。”②西魏改仇池县置,属顺政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
在今上海市松江县北十四里卖花桥。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松江县东北有 “卖花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