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山
在今江西玉山县南。《舆地纪胜》卷21信州:水南山“在玉山县溪南。俗呼大王山,又呼武安山。并溪多石山。巅有浮图,有超览亭。山半有半山亭”。《清一统志·广信府一》:武安山“在玉山县南二里。脉自闽来,蜿蜒起伏,至此锐如卓笔。相近有功曹山,亦名大王山。怪石磈磊,古木森蔚,下临冰溪,为县之胜。山之东更起腾折,与武安、功曹鼎峙,名暖水三山。俗以其皆在水南,统谓之水南山”。
在今江西玉山县南。《舆地纪胜》卷21信州:水南山“在玉山县溪南。俗呼大王山,又呼武安山。并溪多石山。巅有浮图,有超览亭。山半有半山亭”。《清一统志·广信府一》:武安山“在玉山县南二里。脉自闽来,蜿蜒起伏,至此锐如卓笔。相近有功曹山,亦名大王山。怪石磈磊,古木森蔚,下临冰溪,为县之胜。山之东更起腾折,与武安、功曹鼎峙,名暖水三山。俗以其皆在水南,统谓之水南山”。
即今青海西宁市旧城。《水经·河水注》:“湟水又东,牛心川水注之。水出西南远山,东北流径牛心堆东,又北径西平亭西,东北入湟水。湟水又东径西平城北,东城即故亭也。”
即今四川资中县西北甘露镇。清光绪《资州志》卷3:甘露场“在州西北五十里”。场以寺名。今寺有明建大雄宝殿及壁画。
汉武帝平闽越后改东冶置,为会稽东部都尉治。治所在福建福州市旧冶山之麓。西汉时今福建全省仅有此县,其辖境实际所及约当今福州市一带。东汉初改名东冶县。《舆地纪胜》卷128福州《景物上》:东冶,“《晏公类要
在今湖北宜昌县西。《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置,属广西都司。治所即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后废。
南齐改遂宁郡置,属益州。治所在巴兴县(在今四川蓬溪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四川遂宁、蓬溪、潼南等市县地。梁移治小溪县(今遂宁市)。周改为石山郡。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以遂宁郡改名,治小汉县(梁改名小溪
即阳八井。今西藏当雄县西南羊八井。清《西藏图考》卷6:由拉撒(今拉萨)“向北行出杨八景口至新桥,即平川,西通后藏”。
在今河南柘城县东南。《元和志》 卷7宁陵县: 始基故城 “晋豫州刺史祖逖督护卫策所筑。初,乞活魁遣陈川据陈留浚仪,遣将魏硕于谷水南营。逖遣策等追战,大破之。因即立戍留守。策曰: ‘从祖公北伐数年,功始
在今广东罗定市东南五十里。《清一统志·罗定州》: 洞青岩 “旁有小径,曲邃通幽,游者用火引入,每数丈一曲。有一石孔,流光开豁,竟日探寻,无有底止,为一州之绝胜”。
即今四川昭觉县西南四开乡。民国《昭觉县志》卷2:四块坝“平原沃壤,地气温和,汉夷杂居,宜设县佐”。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