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武川县

武川县

①北魏置,为北淯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南。西魏为蒙州治。隋仁寿中为淯州治。大业初为淯阳郡治。隋末废。

②1912年改清武川厅置,寄治归化城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沿袭古武川镇之名。1914年属绥远特别区绥远道。1915年移驻可可以力更镇 (今武川县)。1928年属绥远省。1954年划属内蒙古自治区。


(1)古县名。北魏置,治今河南省南召县东南、白河西岸。为北淯郡治。西魏又为蒙州治,隋为淯州、淯阳郡治所,隋末废。(2)今县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呼和浩特市。面积 4900 平方千米。人口17.1万。辖1镇、19乡。县人民政府驻可可以力更镇。武川是北魏六镇之一,因地处大滩得名。北魏置武川镇,在今县西乌兰不浪土城梁古城,孝昌四年(528年)以镇为神武郡,属朔州。明为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牧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武川厅,寄治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属归绥兵备道。1912年厅改为武川县,县名始此,移治可可以力更镇(今治)。1914年改属绥远特别行政区,1928年改属绥远省。1949年属萨拉齐专区。1954年改属平地泉行政区;同年绥远省撤销,并入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改属乌兰察布盟。1996年划入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大青山北侧山地丘陵区。有抢盘、哈拉沁等内陆河。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莜麦、荞麦、胡麻、马铃薯,畜产牛、马、羊、猪。土特产有白蘑菇、燕麦片、黄芪等。矿产有沙金、褐煤、石墨、石棉、云母、石英等。工业有采矿(煤、金、石墨、石棉)、水泥、农机修造、云母加工、皮革、食品等厂。呼锡、呼白公路经此。古迹有古城遗址、古碑群、古庙遗址、古边墙。纪念地有大青山烈士墓和庙沟乡烈士纪念碑、德胜沟革命遗址。


猜你喜欢

  • 台东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台东厅置,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湾省台东县。在台湾省本岛东南部,东濒太平洋,西南与屏东、高雄两县毗连,北接花莲县。东南海上有绿岛和兰屿。面积 3515.6 平方千米。人口24.

  • 昌城郡

    西魏置,为新州治。治所在昌城县 (今四川三台县)。北周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射洪二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西魏置,治昌城县(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三台县及其附近一带。后属北周。隋开

  • 柳条边

    亦名盛京边墙,又名柳墙、条子边。在今辽宁、吉林二省境。清顺治间开始分段修筑,至康熙中陆续建成。南起今辽宁东港市南,东北经新宾满族自治县东折西北至开原市北,折而西南,迄山海关与长城相接,名为 “老边”,

  • 绥原山

    即今江西永新县西南绥原山。《明一统志》卷56吉安府: 绥原山 “在永新县南四十里,势连鹅岭,其址六十里许。上有阿育王塔”。《清一统志·吉安府一》: 绥原山 “其顶石峰如塔,上耸绝崖,下頫重渊。其麓为洛

  • 仪封县

    元至大元年(1308)置,属睢州。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仪封镇东北十七里。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徙治于白楼村(今兰考县东二十四里仪封乡),属开封府。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升为仪封厅。古县名。元至大

  • 岭西县

    北魏初置,属吐京郡。治所即今山西石楼县。太和二十一年 (497) 改为吐京县。古县名。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置,治今山西省石楼县。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名吐京县。

  • 杨树浦

    在今上海市东部。北起走马塘,南入黄浦江。清同治《上海县志》卷3:“杨树浦通江浦,北流通引翔港,西流通下海浦,会三洪之水,过太平寺,北达虬江。”区片名。在上海市杨浦区南部。泛指黄浦江以北、大连路以东地区

  • 安边城

    北宋崇宁五年(1106)于徐家台筑城,属环州。在今甘肃环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金为安边砦,属通远县。元废。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筑,在今甘肃省环县西北。金改为堡。元废。

  • 仙都墟

    即今福建漳州市西北仙都。清乾隆《龙溪县志》卷2《街市》有仙都墟。

  • 八答黑商

    即元代之巴达哈伤。在今阿富汗东北境之巴达克山。《明史·西域传》:八答黑商“在俺都淮东北。城周十余里。……永乐六年命内官把太、李达赐其酋敕书彩币,并及哈实哈儿、葛忒郎诸部,谕以往来通商之意,皆奉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