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水
①一称桐汭水。在今安徽广德县西。《左传》: 哀公十五年 (前480) 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杜注: “宣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出白石山,西北入丹阳湖。” 《方舆纪要》 卷29广德州:桐水在 “州西北二十五里。亦曰桐川。桐汭之名因此”。
②在今广东新会市北,东北距棠下镇六里。清道光 《新会县志》 卷2: “桐水一出磨耳坳,绕出大凹村之后,一自小径绕大凹村之前,与大径水合下岑村,兼并溪公坑之分流而汇于桐井,折而至枟蓢、罗冈以冲黎海与川水合。” 注中都水。
①一称桐汭水。在今安徽广德县西。《左传》: 哀公十五年 (前480) 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杜注: “宣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出白石山,西北入丹阳湖。” 《方舆纪要》 卷29广德州:桐水在 “州西北二十五里。亦曰桐川。桐汭之名因此”。
②在今广东新会市北,东北距棠下镇六里。清道光 《新会县志》 卷2: “桐水一出磨耳坳,绕出大凹村之后,一自小径绕大凹村之前,与大径水合下岑村,兼并溪公坑之分流而汇于桐井,折而至枟蓢、罗冈以冲黎海与川水合。” 注中都水。
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北齐书·斛律光传》: 武平元年 (570),光救宜阳,屡破周军,“置筑统关、丰化二城,以通宜阳之路”。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齐天统五年(569年)斛律光救宜阳,屡破周军,筑统关、丰
俗名茅山。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四十里靠山集北。清 《日下旧闻考》 卷 142 引 《平谷县志》 曰: “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峰峦峭峻,林谷深邃。有双泉寺,金明昌中建。” 今寺已不存。旧址有 “大金明昌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通武川大道。自古为河套东北地区通往阴山以北的交通要道。北魏末年,破六韩拔陵曾扼守于此,屡破魏军。《水经·河水注》:“芒干水(按:即今大黑河)又西南径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
在今山东巨野县东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号郦食其为广野君”。《方舆纪要》卷33济宁州巨野县:“韦昭曰, 山阳有广野亭。”
①即长山。在今浙江金华市北。《元和志》卷26婺州金华县: 金华山 “在县北二十里。赤松子得道处,出龙须草”。《方舆纪要》 卷93金华县: 金华山 “山中诸溪汇流其下,两岩对峙,高数百仞,登其上则城郭聚
在今甘肃甘谷县南。《明一统志》 卷35巩昌府: 锦镜山 “在伏羌县南三十里”。
在今江西吉水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吉水县:张家渡水“在县东南。其水西北流,有庐江、河口、分陂、幽溪、皂江、义昌、王江、明德、萧泷诸水,皆分流交会而入赣江”。
①西魏恭帝三年(556)置,治所在临清郡石鼓县(今四川宣汉县西南东林乡)。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南部地。北周废。②北周置,治所在光迁县(今湖北房县)。隋大业初改为房州。③辽圣宗时置,治所在迁民县(今河北
亦称内江。今四川之涪江。《宋书·朱龄石传》:东晋末伐蜀,一军“使赢弱乘高舰十余,由内水向黄虎……谯纵果备内水,使其大将谯道福以重兵戍涪城”。即此。
在今湖北兴山县东南。明置巡司于此。后废。在今湖北省兴山县东。明时置巡检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