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上镇
即今安徽枞阳县。《清一统志·安庆府二》: 枞阳上镇 “在桐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县志》: 旧县置河泊所凡六,长河河泊所在枞阳上镇”。
即今安徽枞阳县。《清一统志·安庆府二》: 枞阳上镇 “在桐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县志》: 旧县置河泊所凡六,长河河泊所在枞阳上镇”。
即今青海共和县西北柴集河(沙珠玉河)。一说即今青海乌兰县东南茶卡盐湖东南流出之惠农河。南北朝时, 吐谷浑于此置吐屈真川戍。又作屈真川。吐谷浑四大戍地之一。或说在今青海省乌兰县东茶卡盐池附近柴集河一带。
南朝梁承圣三年 (554) 改上隽郡置,治所在下隽县 (今湖北通城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通城、崇阳等县地。陈天嘉四年 (563) 废。
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融江中。《清一统志·柳州府》 “治平州”条:“老堡洲在县(治所在今丹州镇)北八十里。”
在今河南郾城县西北四十四里裴城。《方舆纪要》 卷47郾城县: “ 《志》 云,县西五十里有裴城,裴度伐蔡时所筑。”在河南省郾城县西北部。面积79.7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裴城,人口460
即今河北抚宁县东南三十里洋河西岸西河南乡。清光绪《抚宁县志》卷8:西河南堡“(管)西河南,距城三十里”。
即冥厄。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南。《史记·春申君列传》: “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 即此。(黾měng) 即“冥阨”。
在今四川若尔盖县境。清雍正元年(1723)置合坝夺杂寨土百户。
①洛水支流。源出河南栾川县伏牛山北麓,东北流至偃师县南入洛水。《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二经》:“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汉书·地理志》 弘农郡卢氏县:“熊耳山在东,
在今湖南凤凰县西南三十里。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谓全胜营“当楚黔要路”。清有千总驻此。
1927年由巴县、江北二县析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四川重庆市。193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迁都于此,后定为陪都。次年升为中央直辖市。1945年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此举行和平谈判,签定了“双十协定”。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