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河
即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东南杜家台河。《方舆纪要》 卷37广宁卫: 板桥河 “出医巫闾山,同源异流,一经卫城北,一经卫城南,具至城东南合芦沟及双峰河入海。今城西南有板桥驿,以此名”。
即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东南杜家台河。《方舆纪要》 卷37广宁卫: 板桥河 “出医巫闾山,同源异流,一经卫城北,一经卫城南,具至城东南合芦沟及双峰河入海。今城西南有板桥驿,以此名”。
即今广东汕尾市。《清一统志·惠州府》:汕尾镇“雍正七年设巡检司。寻废。乾隆二十一年设县丞一员驻此”。古镇名。即今广东省汕尾市。清雍正七年(1729年)于此设巡检司,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又设海丰县
明置,治所在今贵州麻江县西谷硐镇。后废。
即灵河。今辽宁西南之大凌河。《辽史·地理志》 宜州: “凌河,累石为堤。” 《金史·地理志》兴中府兴中县: “南有凌河。”
①金置,属交河县。在今河北泊头市西南三十五里大树阎。②即今河北邢台县东北二十里南大树乡。清光绪《邢台县志》 卷1: 东北 “南大树,二十里。旧有集。今废”。
又名赤墈墟。即今江西兴国县东三十里江背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9:兴国县东有赤墈汛墟。
即今广东新兴县西北良洞径林场。《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新兴县:良峒营,“《旧志》云:在县西北三十里,嘉靖三十七年设”。
在今湖南株洲县南三十五里湘江东岸昭陵。五代楚国君追尊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为昭灵英烈王,滩上建马援祠,因称昭灵滩,后讹为昭陵滩。市以滩名。旧属醴陵县。《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普口市” 条下: “昭陵市,在
五代汉乾祐元年 (948) 置,治所在解县(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三十五里解州)。北宋辖境相当今山西运城市及闻喜县地,金以后扩大至今夏县、芮城、平陆等县地。金兴定四年 (1220) 移治平陆县(今平陆县西南
在今青海柴达本盆地东北。《方舆纪要》卷64安定卫:必出江“在安定卫东。明永乐二十二年中,使乔来喜使西域,行至必出江,死于贼”。即此。
西汉高帝置,治所在信都县 (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深州、武邑、枣强、衡水、南宫、景县等县市及山东德州市的一部分地。景帝二年 (前155) 改为广川国。五年 (前152) 改为信都郡,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