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太白山。俗称卧牛山。在今山东汶上县东北五十里。海拔92米。南面有洞,洞口右侧石壁有北齐时摩崖石刻,五十二字,字径20厘米。山上原有北齐文殊般若经碑,碑高2米,宽0.68米,厚0.14米。碑额左右分
北魏孝昌二年(526)置,属司州。治所在阳城县(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县地。东魏天平初属洛州。隋开皇初废。(1)北魏孝昌二年(526年)置,治阳城县(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辖
唐武德元年(618)于伏陆城置,属鄜州。治所即今陕西甘泉县。天宝元年(742)改为甘泉县。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析洛交县置,治今陕西省甘泉县。“取伏陆城为名”(《元和郡县志》),一说“有阿伏斤
三国吴太平二年 (257) 分临汝县置,属临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宜黄县东。地当宜黄水侧,故名。隋开皇九年 (589) 废。唐武德五年 (622)复置,属抚州。八年 (625) 又废。北宋开宝三年 (97
即今西藏东部之怒山。《清一统志·西藏》:达木永隆山“在匝坐里冈城东南六十里”。
唐武德五年 (622) 析湓城县置,属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贞观八年 (634) 废入浔阳县。古县名。唐武德五年(622年)析湓城县置,治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属江州。贞观八年(634年)并入浔
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南。《资治通鉴》:五代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南唐兵围福州,吴越将余安自海道赴救,“至白虾浦,海岸泥淖,须布竹箦乃可行,既登岸,大破南唐兵”即此。在今福建省福州市东南。《资治通鉴》
东魏天平元年 (534) 析河内郡置,治所在州县 (今河南温县东北武德镇)。辖境相当今河南温县、武陟二县地。东魏、北齐、北周属怀州。隋开皇初废。东魏天平初析河内郡置,治州县(今河南温县东北武德镇)。属
①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方舆纪要》凤阳府凤阳县:“西古城在府治东十八里临淮之西,盖南北相争时军垒也。”②在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北八里,即临淄故城。稍东又有东古城。③在今云南澄江县西四里。《方舆纪要》卷1
唐乾元元年(758)置,属昌州。治所即今四川大足县。《寰宇记》卷88大足县:“以界内大足川为名。”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53:大足县“取丰足之义也,或云县之宝顶山有巨人迹”。光启元年(883)为昌州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