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溪
在今湖南黔阳县西南。自会同县流入县界,在托口入沅水。《元和志》卷30朗溪县: “在朗溪之侧,因为名。”
在今湖南黔阳县西南。自会同县流入县界,在托口入沅水。《元和志》卷30朗溪县: “在朗溪之侧,因为名。”
在今江苏江阴市东南西旸桥村。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江阴图:东南有西旸。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江阴县东南有“西旸镇”,“西旸跨西旸河,水陆交通皆极便利”。
即 “逢山”。在今山东临朐县西二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35临朐县: 逄山 “其山峭绝,惟一径可通。有泉出岩窦,甘洁异常。相传殷诸侯逄伯陵国也。今山麓有逄伯陵祠”。《清一统志·青州府一》亦作 “逄山”
即今安徽歙县西十里郑村镇。清乾隆 《歙县志》 卷1 《都鄙》 有郑村。
南朝梁改扶风郡置,属安州。治所在武功县 (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八十里武连镇南五里)。辖境相当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地。西魏改为安都郡。南朝宋置,治武功县(今四川剑阁县西南武功桥)。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剑阁县西南部。
在今山西和顺县西北。《清一统志·太原府一》:木瓜水“在榆次县南,源出辽州木瓜岭,西流二十里经八缚岭,合八缚水,又西北流入县,注洞涡水”。
后金天聪九年 (1635) 置,属内蒙古卓索图盟。札萨克驻锡伯河庄 (今内蒙古喀喇沁旗西南美林附近)。后移驻喀喇沁王府 (今喀喇沁旗西南王爷府镇)。1914年划归热河特别区,1928年属热河省。194
又称柳追和都督城。唐南诏置,属开南节度。即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南诏后期属银生节度。宋大理废。
①又作黄泽岭。在今山西左权县东南八十五里。《资治通鉴》 唐光化三年 (900),朱全忠击刘仁恭,刘仁恭 “求援于河东,李克用遣周德威将五千骑出黄泽,攻邢、洺以救之”。胡三省注: “黄泽关,在辽州辽山县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明史·刘显传》:万历六年(1573),镇压戎县都掌蛮,攻九丝城,“阿二、方三走保牡猪寨。……诸军攻牡猪,擒方三”。即此。
①在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金州镇东北。《明史·地理志》 金州卫:“东有大黑山。……又有小黑山,骆马河、澄沙河俱出焉。”②即今辽宁黑山县治。明《辽东志》卷3:“镇远堡有小黑山台。”即此。清光绪二十八年(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