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置,即今贵州晴隆县西南沙子镇。
洛阳之别称。因东周、东汉皆建都于此,故名。班固 《东都赋》: “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河南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至北魏均建都于此,故名。班固《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
隋仁寿四年(604)改广通渠为永通渠。又名富民渠。起自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引渭水东绝灞河,略循西汉漕渠故道,经临潼、渭南、华县、华阴四县市之北,东至潼关达黄河。见“广通渠”。
又作桃林、桃原、桃园。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老城以西至潼关以东地区。《左传》: 文公十三年(前614) 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杜注: “詹嘉,晋大夫,赐其瑕邑,令帅众守桃林以备秦。桃林,在
一名梦觉寺。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五十里太行山麓。始建于唐。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修后改名白云寺即“梦觉寺”。
在今广西荔浦县北。《方舆纪要》卷107荔浦县:龙颈山在“县北一里”。
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南。《资治通鉴》:东晋咸和九年(334),“长安人陈良夫奔黑羌,与北羌王薄句大等侵扰北地、冯翊,章武王斌、乐安王韬合击,破之。斌等收军还三城”。即此。《魏书·地形志》徧城郡广武县:“有
即比如宗。今西藏比如县。藏文正字读音“哲如”,当地口语读比如。藏语意为母牦牛部落。
即今湖南益阳市东南泉交河镇。清光绪《湖南通志》 卷1益阳县图: 县东南有泉交河。
春秋晋邑,即今山西沁县南三十五里古城。《左传·成公九年》: “晋伯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也,执诸铜鞮。” 即此。后置铜鞮县。古邑名。即今山西省沁县南古城。春秋时属晋。《左传》成公九年(前582年):郑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