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道
古道路名。古代甘肃入四川的道路之一。以景谷 (今青川河) 而名。由今甘肃文县顺白龙江而下,至四川青川县东北之白水镇,南下经广元市西南之宝轮院,南转至剑阁; 或由白水镇向西溯青川河而上,由青溪镇转南至平武县。三国魏景元年间,邓艾伐蜀,即循此道青溪镇一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于绵竹。”
自今甘肃省文县南沿白水江进入四川之道。三国魏景元年间邓艾进军蜀国,即循此道。
古道路名。古代甘肃入四川的道路之一。以景谷 (今青川河) 而名。由今甘肃文县顺白龙江而下,至四川青川县东北之白水镇,南下经广元市西南之宝轮院,南转至剑阁; 或由白水镇向西溯青川河而上,由青溪镇转南至平武县。三国魏景元年间,邓艾伐蜀,即循此道青溪镇一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于绵竹。”
自今甘肃省文县南沿白水江进入四川之道。三国魏景元年间邓艾进军蜀国,即循此道。
即今浙江湖州市东南四十六里双林镇。《方舆纪要》卷91湖州府“南浔镇”条下:双林镇“嘉靖中,倭贼尝突犯此”。(1)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东部。面积96.7平方千米。人口7.3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林,人口1.
南宋淳熙十三年 (1186) 置,属晋江县。即今福建泉州市东南东海镇 (法石)。《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晋江县: 法石寺在 “府东五里。宋末蒲寿庚谋据郡降蒙古,少主至泉城北,不敢入城,驻跸于法石寺,
在今辽宁绥中县西北。《方舆纪要》卷37广宁前屯卫:灰山“在卫西北七十五里”。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置,属永宁卫。治所即今福建惠安县东南崇武镇。清顺治十四年(1657) 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福建省惠安县东南崇武镇。属永宁卫。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废。
自广西龙州县至镇南关(今友谊关)。全长75公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法国出资建造,二十九年(1903)竣工。修湘桂线时,因为此路弯度太大,被废。
在今湖南新化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81新化县“牛栏山”条下:石槽山“崔嵬耸立。山半有瀑布飞泉。宋章惇开梅山时道经山下”。
在今云南永平县东北五里。《方舆纪要》卷118永平县:关索砦“周回二里。俗传蜀汉将关索所筑。寨下有洞,首尾相通,樵牧过之,常闻洞中有戈戟声”。
南朝宋元嘉十三年 (436) 置,为绥建郡治。治所在今广东广宁县南。隋开皇十年 (590) 废。唐武德五年 (622) 复置,属南绥州。贞观元年(627) 又废。古县名。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置
在今山东宁津县西南二十二里保店镇。《汉书·地理志》: 东光县 “有胡苏亭”。《水经·淇水注》: 清河 “又东至东光县西南,径胡苏亭”。东魏置胡苏县。
在今贵州开阳县东南。《清一统志·贵阳府》: 棉花渡 “在开州 (今开阳县) 东南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