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
①在今山东济宁市城西北隅。《清一统志·济宁州》: 普照寺 “在州城西北隅,齐梁古刹也。有六楞唐碑,载宝历二年修。又有金党怀英隶书二碑”。
②唐太宗时建。初名普曜院,后改普照寺。在今浙江富阳县北。李白有 《普照寺》 诗。北宋治平二年(1065) 改名净明寺。
①在今山东济宁市城西北隅。《清一统志·济宁州》: 普照寺 “在州城西北隅,齐梁古刹也。有六楞唐碑,载宝历二年修。又有金党怀英隶书二碑”。
②唐太宗时建。初名普曜院,后改普照寺。在今浙江富阳县北。李白有 《普照寺》 诗。北宋治平二年(1065) 改名净明寺。
又作沈家岙、沈家门山。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镇。明嘉靖《定海县志》卷5:沈家山在“县南三十里”。
①殷、周国名。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尚书· 牧誓》: “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 孔传: “庸在汉江之南。” 公元前611年灭于楚,于此置上庸县。②即鄘。在今河南新乡县西南。《汉书· 地理
即今四川崇州市西北六十里街子镇。五代后蜀置永康县于此。
战国楚邑。在今河南唐河县一带。《战国策·楚策三》: 苏子谓楚王曰,“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荀子·议兵篇》: “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宛巨铁釶。惨如蠭虿,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
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面海上,或在今马六甲海峡东部之皮散岛。《汉书·地理志》:“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
在今江西玉山县南。《舆地纪胜》卷21信州:水南山“在玉山县溪南。俗呼大王山,又呼武安山。并溪多石山。巅有浮图,有超览亭。山半有半山亭”。《清一统志·广信府一》:武安山“在玉山县南二里。脉自闽来,蜿蜒起
在今山东桓台县北二十六里鱼龙。《水经·河水注》: 漯水 “又东北为马常坑,坑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支流而入海。河海之饶,兹焉为最”。《方舆纪要》 卷31新城县: 鱼龙湾,“或曰,即马常坑也。……
即今辽宁黑山县东北励家镇。京奉铁路经此。《清史稿·地理志》:新民府镇安县有车站四,其中有励家窝铺。
①北宋置,属桐城县。即今安徽桐城县南双港铺。②清置,属天津县。即今天津市南郊区海河西岸双港镇。清设千总驻守。③即今江西波阳县西双港镇。鄱江经此西北行二十二里入鄱阳湖。为濒湖水陆要隘,清时有水师营参将驻
即宋鱼蛇镇。在今四川眉山县东南复兴乡(复兴场)。明置鱼耶镇巡司于此。《清一统志· 眉州》: 鱼耶镇 “在州东南三十里两河口,即古鱼蛇镇。旧有巡司。久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