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蜀僖王陵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郊正觉山麓。《明一统志》 卷67: “蜀僖王墓,在华阳县正觉山。” 嘉庆 《四川通志》 卷44华阳县: 蜀僖王墓 “在县东北三十里正觉山”。僖王为第三代蜀王朱友壎,墓由砖券拱砌成,全长28米,高6.59米,宽8.96米,有大门、前庭、二门、正庭、正殿、中庭和后殿,为琉璃瓦石刻建筑,刻绘多类朱彩图案纹饰。坐椅、香炉、棺台的雕刻极为精美。出土的圹志记载僖王事迹。 《明史》 “壎” 作 “”。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郊正觉山麓。《明一统志》 卷67: “蜀僖王墓,在华阳县正觉山。” 嘉庆 《四川通志》 卷44华阳县: 蜀僖王墓 “在县东北三十里正觉山”。僖王为第三代蜀王朱友壎,墓由砖券拱砌成,全长28米,高6.59米,宽8.96米,有大门、前庭、二门、正庭、正殿、中庭和后殿,为琉璃瓦石刻建筑,刻绘多类朱彩图案纹饰。坐椅、香炉、棺台的雕刻极为精美。出土的圹志记载僖王事迹。 《明史》 “壎” 作 “”。
即今广西崇左县东南罗白河。《明一统志》卷85江州:陇冬水“在罗白县前,流入左江”。
古印度的别译。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2: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即今江西西部之袁河,为赣江支流。《汉书·地理志》 豫章郡宜春县: “南水,东至新淦入湖汉。” 《清一统志 ·袁州府》: 袁江 “古名南水,亦曰牵水,又曰渝水”。
①在今广东潮州市西北韩江西。《舆地纪胜》 卷100潮州: 海阳山“在海阳县”。《清一统志·潮州府》 引 《广东通志》: 海阳山 “在县北一十里”。②古名阳海山、阳朔山。即今广西东北部兴安、灌阳、灵川、
①商代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诗经·大雅·皇矣》:“密人不恭,侵阮徂共。”即其国。为周文王所灭。②西周封国,后为卫邑。在今河南辉县市。《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索隐》
1912年改道坞委员置,治所即今四川道坞县。1913年改为道孚县。古县名。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治今四川省道孚县。属雅州府。1913年改今名。
在今新疆若羌县东北。清宣统《新疆图志》卷3:婼羌县有“阿不旦(庄)”。
唐置羁縻州,属邕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广西崇左县东北左州镇东。宋属邕州左江道。元属太平路。明属太平府,成化十三年(1477)迁治思崖村。正德十五年(1520)又迁古揽村,即今左州镇。1912年改为左县。唐
1916年改勐陇行政区置,属云南腾越道。包括勐卯安抚司和腊撒长官司地,又称勐撒行政区。行政委员夏秋驻今云南陇川县西北三十四里腊撒,冬春驻今云南瑞丽市西郊勐卯。1929年直属云南省。1932年改瑞丽设治
唐方镇名。兴元元年 (784) 置晋慈隰节度使,治所在晋州 (今山西临汾市)。寻罢。贞元四年(788) 复置为防御观察使,元和三年 (808) 又罢,以三州隶河中节度使。长庆二年 (822) 复置为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