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成都府置,为四川行中书省治。治所在成都、华阳二县(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北川以南, 内江、井研以北,简阳、德阳以西,都江堰市以东地区。明初复改为成都府。
蒙古入蜀,改成都府为路。治成都、华阳两县(今四川成都市)。属陕西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为四川行省治所。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南,安县、德阳、金堂、简阳、资中等县市以西,内江、井研等市县以北,仁寿、新津、崇州、都江堰等县市以东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为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成都府置,为四川行中书省治。治所在成都、华阳二县(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北川以南, 内江、井研以北,简阳、德阳以西,都江堰市以东地区。明初复改为成都府。
蒙古入蜀,改成都府为路。治成都、华阳两县(今四川成都市)。属陕西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为四川行省治所。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南,安县、德阳、金堂、简阳、资中等县市以西,内江、井研等市县以北,仁寿、新津、崇州、都江堰等县市以东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为府。
南宋末余玠建十五城之一。在今四川云阳县附近双江镇 (磨盘砦)。民国 《云阳县志》 卷6:双江镇 “磨盘寨,一曰磐石城。四壁悬崖,近为大姓涂氏所有”。现前后寨门犹存。
又名邹家口。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黄河渡口。《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龙德三年(923),“王彦章弃邹口复至杨刘”。
①北魏正光五年(524)置,属渭州。治所在黄石县(西魏改名长城县,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十里)。辖境相当今甘肃平凉市中部地。隋开皇初废。②唐南诏置,属拓东节度。治所即今云南嵩明县。宋大理改嵩盟部。(1)北魏
即今湖南长沙县东二十四里梨镇。 《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榔梨市 “旧有榔梨税课局,久废”。
故址在今伊拉克北部之摩苏尔。名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10。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勿斯离国,其地多石山…地产火浣布、珊瑚。”《岛夷志略》译作麻呵斯离。《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译作毛夕里
北宋置,属南昌县。在今江西进贤县东北。南宋时改名润陂镇。
俗名小溪。在今四川巫山县北。《战国策·楚策四》: 庄辛谓楚襄王曰: “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注: “茹溪,巫山之溪。”古水名。战国楚水。在今湖南省慈利县西南
亦称顺宁河。即今云南昌宁县东南之昌宁河。源出昌宁县北,东南流经县城东,至凤庆县南,东流至云县东,注于澜沧江。
即今辽宁昌图县北一百一十里八面城镇。清光绪间由梨树城移昌图分防照磨于此。民国《昌图县志》卷1载:清道光间筑城时,掘得八面城石碣,遂名其城曰八面城。
即今福建宁化县东北泉上镇。民国时有县佐驻此。1933—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泉上县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