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息县

息县

①春秋时楚灭息国后置,治所在今河南息县西南。《左传》: 哀公十七年 (前478),“彭仲爽,申俘也,(楚) 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西汉改为新息县。

②明洪武初改息州置,属颍州。治所即今河南息县。七年 (1374) 改属光州。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东南部。属信阳市。面积1835平方千米。人口91.8万。辖6镇、16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周为息国。春秋楚灭息国置息县(治今息县县城西南)。《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年):“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又,庄公十四年(前680年):“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西汉改置新息县,治今息县县城西南,属汝南郡。《汉书·地理志》注:“孟康曰:‘故息国,其后徙东,故加新云。’”东汉、三国魏、晋因之。南朝宋分置北新息(治今息县县城东)、南新息(治原新息县城)二县。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置东豫州,治广陵城(今息县县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改东豫州为西豫州,太清元年(547年)又改名淮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复名东豫州。北齐废北新息县,改南新息县为新息县。北周改东豫州为息州。隋大业二年(606年)废息州。唐初复置,贞观初废。宋属蔡州。金复置息州。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废息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1266年)废新息县。明洪武初改息州为息县,治今址。初属颍州,洪武七年(1374年)属光州。清属光州直隶州。1913年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潢川专区,1952年属信阳专区,1969年属信阳地区,1998年属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前岗地丘陵和淮河冲积平原区,淮河流经东南边缘和南部,闾河流经东部边缘和北部。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小麦、稻、大豆、棉花、花生、红麻,特产香稻丸(米)。工业有机械、化肥、麻纺、水泥等。106国道纵穿东部,罗淮公路横贯中部。古迹有息国故城遗址、秦楼遗址、赖子墓、赖国故城等。


猜你喜欢

  • 凿台 (臺)

    战国赵地,在今山西榆次市南约十里郭村。《战国策·秦第四》: “知氏伐赵,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之于凿台之下。”唐代为洞涡水侵圯,无复遗迹。

  • 杉青堰

    亦作杉青闸。在今浙江嘉兴市杉青闸路。北宋熙宁元年(1068)建。《宋史·河渠志六》:熙宁元年从两浙提举胡淮之请,筑“杭之长安、秀之杉青、常之望亭三堰”。《宋史·孝宗纪》: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月戊

  • 安南关

    在今云南祥云县东南。《清一统志·大理府》:安南关“在云南县东南七十里。为通省大路。旧设巡司。今裁”。

  • 共城县

    隋开皇六年(586)置,属怀州。治所即今河南辉县市。大业初属河内郡。唐属卫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为河平县。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改共县置,治今河南省辉县市。属怀州。后属河内郡。金大定

  • 石济津

    即棘津。在今河南滑县西南古黄河畔。《宋书·垣护之传》:“玄谟攻滑台,护之百舸为前锋,进据石济。石济在滑台西南百二十里。”又作棘津(《水经注·河水》)。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古黄河上。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 楚尾吴头

    一作吴头楚尾。指今江西北部一带。春秋时为吴、楚二国接壤之地。《方舆胜览》 卷19隆兴府: 吴头楚尾,“ 《职方乘》 记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朱熹 《铅山立春》 诗: “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即

  • 兴市镇

    清置,属蒲城县。即今陕西蒲城县西二十里兴镇。

  • 兴洛仓

    即洛口仓。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隋书·食货志》:炀帝即位后,“新置兴洛及回洛仓”。《隋书·李密传》:“密与让领精兵七千人,以大业十三年春, 出阳城,北逾方山, 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

  • 官底镇

    清置,即今陕西渭南市西北官底乡。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西北部。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官底,人口 2800。昔官道经此,官员多经此夜宿,故名官邸。后简为今名。清雍正间设官底镇。194

  • 沙湖镇

    ①北宋置,属黄冈县。在今湖北黄州市东南。《舆地纪胜》卷49黄州:沙湖,“东坡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后废。②即三湖镇。今江西新干县北赣江西岸三湖镇。(1)在湖北省仙桃市东南部。面积277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