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弘农郡

弘农郡

①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东汉以后辖境逐步缩小。灵帝刘宏避讳改为恒农郡。西晋复为弘农郡。十六国前秦徙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门市西陕县老城)。北魏拓跋弘天安元年(466)避讳改为恒农郡。永熙三年(534)析置西恒农郡,治所在恒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北周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隋初废。大业三年(607)复置,治所在弘农县(今灵宝市)。义宁元年(617)改为凤林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鼎州,贞观八年(634)废入虢州。天宝元年(742)改虢州为弘农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虢州。

②东晋成帝时侨置,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后改为弘农县。

③南朝宋侨置,属雍州。寄治五垄(今湖北襄阳县境)。西魏废。

④南朝宋明帝末侨置,属雍州,寄治五垄(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九十四里厚坡镇)。北魏改恒农郡。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置,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取弘大农桑为名。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及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东汉灵帝后至北周,曾改名恒农郡。晋以后辖境渐小。隋初废,大业初复置,义宁元年(617年)改名凤林郡。汉设铁官。


猜你喜欢

  • 鼓城县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昔阳县置,属廉州。治所即今河北晋州市。《寰宇记》 卷61鼓城县:“取古鼓国以为名。” 大业初属赵郡。唐属定州。北宋改属祁州。元太祖十年 (1215) 为晋州治。明洪武初省入

  • 西林水

    即今广东龙门县西铁岗河。《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龙门县:西林水“在县西,一名九淋水,源出县西七十里铁冈大山,流经城西,诸溪涧水皆流合焉。东南流入增城县界,经望云岭下,迤逦二百余里,流合于增江”。

  • 宝盖寨

    南宋嘉定十一年 (1218) 置,属晋江县。即今福建晋江市南围头。元废。

  • 邵武溪

    即今福建邵武市东富屯溪。《元和志》卷29建州邵武县:“邵武溪水,源出飞猿岭,东南流经县西。”《清一统志·邵武府》:邵武溪“源出光泽县,东南流经邵武县城北,会诸溪水,其流益大,俗名大溪。溪上多苍崖紫石,

  • 北益都城

    即西汉益都侯国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市北二十里古城乡。《水经·巨洋水注》:百尺沟“西北流径北益都城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以在益都县城之北,故曰北益都城。

  • 赐儿山

    即云泉山。在今河北张家口市西三里。山之东麓有云泉寺,俗传可祈神求子,故名赐儿。今为旅游胜地。

  • 三站

    ①即今黑龙省克山县治。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克山县,位于乌尔河流域,地名原称三站。”②即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三站乡。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黑龙江通河县:“县属三站,距县市二十五里,户数二百

  • 住牧依戎地方夥尔

    又称夥尔益玛。在今西藏巴青县附近益塔,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见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5《部落》。

  • 定头汛

    清置,属贞丰州。在今贵州贞丰县西八十里。旧有守备把总外委驻防。

  • 灵石郡

    西魏置,属江州。治所在灵石县(今四川彭山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四川彭山县部分地。北周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