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建州

建州

①北魏永安中置,治所在高都城 (今山西晋城市东北三十里高都镇)。辖境相当今山西晋城市及高平、沁水、阳城、陵川等县地。北齐废。

②南朝梁置,治所在安遂县 (今广东郁南县东南连滩镇)。辖境相当今广东郁南县东南地。隋大业初废。

③南朝陈称南建州为建州,治所在高平郡高平县(今河南商城县东)。隋开皇初废。

④隋开皇十年 (590) 置,治所在今湖南邵阳市北二里。唐移治今邵阳市。武德四年 (621) 改为南梁州。

⑤唐武德初改建安郡置,治所在闽县 (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武德六年 (623) 改为泉州。

⑥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建安县 (今福建建瓯市)。天宝元年 (742) 改为建安郡,乾元元年 (758) 复名建州。辖境相当今福建南平以上的闽江流域 (沙溪中上游除外)。北宋时辖境西北部及南部缩小,仅有今建瓯市以北的建溪流域及寿宁、周宁等县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 (1162) 升为建宁府。五代晋天福八年 (943) 王延政在此称帝,建国号为殷。南宋建炎四年 (1130) 范汝为亦起义于此。

⑦唐渤海置,属率宾府。故址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南大城子古城。辖境约当今绥芬河中游一带。渤海亡后废。

⑧辽置,治所在永霸县 (今辽宁朝阳县西南黄河滩喀喇城)。辖境相当今辽宁朝阳县西南大凌河中游地区。元属大宁路。明武洪中废,二十五年 (1392)改为营州右屯卫。


(1)北魏永安中置,治高都县(今山西晋城市东北高都)。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高平、晋城、陵川、沁水、阳城等市县地。北齐省。(2)南朝梁置,治安遂县(今广东郁南县东南连滩)。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郁南、罗定等市县一带。隋大业初废。(3)西魏置,治车箱城(今山西绛县东南)。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绛县东南。北周时废。(4)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建安县(今福建建瓯市)。属江南东道。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南平市以上的闽江流域(沙溪中上游除外)。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建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建州。北宋属福建路,辖境西北部及南部缩小,仅有今建瓯市以北的建溪流域及寿宁、周宁等县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升为建宁府。五代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在此称帝,建国号殷。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范汝为起义于此。(5)唐武德初改建安郡置,治闽县(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除顺昌县以上富屯溪和金溪流域之外全部地区。武德六年改为泉州。(6)唐时渤海国置,在今黑、吉二省交界的绥芬河流域,一说在今吉林省敦化市附近。渤海亡后废。(7)辽置,治永霸县(今辽宁朝阳市西南大平房镇)。辖境约当今朝阳县西南一带。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废。


猜你喜欢

  • 思刚州

    唐大历中置羁縻州,属邕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广西来宾县西南迁江镇北红水河北岸。北宋天禧四年 (1020) 改为迁江县。唐大历中置羁縻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西南迁江镇北、红水河北岸。北宋天禧四年(10

  • 绥滨县

    1929年改绥东设治局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在敖来密屯 (今黑龙江省绥滨县)。在黑龙江省东北部、黑龙江南岸、松花江北岸,隔江与俄罗斯相望。属鹤岗市。面积3335平方千米。人口 18.7 万。辖3镇、6乡

  • 马尚河

    又名陈治沟。为汴河分流。在今安徽亳州市北。《方舆纪要》卷21亳州:马尚河“在城北。自河南商丘县汴河分流,经州境,入于涡河”。

  • 太白池

    在今甘肃徽县东二十里。《方舆纪要》卷59徽州:太白池“周回数十亩,诸山环绕其旁”。

  • 宛里城

    一名宛里和屯。在今黑龙江桦川县东北万里和通。清康熙 《皇舆全览图》 作穵采城。乾隆 《内府舆图》 作宛里和屯。又名万里和屯、宛里和屯。即今黑龙江省桦川市东北万里河。

  • 烂土长官司

    清改合江州陈蒙烂土长官司置,属独山州。治所即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西南烂土乡。后废。清时改合江州陈蒙烂土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独山县东,属独山州。后废。

  • 坝底堡

    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坝底羌族藏族乡。《方舆纪要》卷73石泉县:坝底堡在“县(旧治)西北四十里,与茂州接界,成化以后为戍守要地。其地东抵通宁堡,西连白草番,南抵石泉,北通青片,由坝底而南十

  • 榆林口

    在今山西天镇县西北榆林口村。《清一统志·大同府》: 榆林口 “在天镇县西北三十里。东西五十步,墙高二丈五尺。相近又有砖磨口、水磨口”。

  • 永宁道

    1914年由下川南道改置,属四川省。治泸县(今四川泸州市)。辖境约当今四川仁寿、井研、沐川、马边、雷波以东(犍为、荣县、威远除外),资阳、资中、内江、隆昌、泸州、泸县、合江以南地区及宁南县地。1928

  • 棐林

    又作棐。春秋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二十五里。《春秋》: 宣公元年 (前608),“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棐林,伐郑”。杜注: “郑地。荥阳宛陵县东南有林乡。”古邑名。又作棐、斐。春秋郑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