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州

广州

①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交州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不久废。永安七年(264)复置,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两省区除广东廉江以西、海南岛、广西桂江中上游、容县、北流以南、宜州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南朝后渐缩小。隋开皇十二年(592)移治曲江县(今广东韶关市南十里武水西岸),开皇末移治南海县(今广州市)。仁寿元年(601)改为番州,大业三年(607)又改为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广州,后为岭南道治所,天宝元年(742)改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广州,乾宁二年(895)改为清海军。五代为南汉国都,改为兴王府。北宋开宝四年(971)复为广州,治南海、番禺二县(今广州市)。端拱后为广南东路治。南宋祥兴元年(1278)升为翔龙府,同年(至元十五年)元改为广州路。

②北魏永安元年(528)置,治所在鲁阳郡山北县(今河南鲁山县)。辖境相当今河南鲁山、宝丰、叶、郏、襄城、舞阳等县及平顶山市地。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属西魏,而东魏另置南广州于襄城郡(今河南襄城县)。北周建德六年(577)改为汝州。隋仁寿末改为鲁州。

③辽开泰七年(1018)置,治所在昌义县(今辽宁沈阳市西南六十里大高华堡)。辖境相当今辽宁沈阳、新民、辽中等市县相连地带。金皇统三年(1143)废。


(1)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置。旋废。永安七年(264年)复置,治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除广东廉江县以西,广西桂江中上游,容县、北流市以南,宜州市以西北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南朝以后辖境渐小。隋大业初改南海郡。唐武德时复为广州,治南海县(今广州市)。五代南汉升为兴元府,并建都于此。宋复为广州,治南海、番禺二县(今广州市)。元升为路,明改府。唐、宋至清历为岭南道、广南东路、广东省治。辖境东至今龙门、增城、东莞、深圳,北至清远,西至新会、台山,南至海。1911年废。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起义军攻克此地。唐以后置市舶司和海关于此,为外商海舶凑集之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遭英军侵略,府城人民组织平英团,奋起武装反抗。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运动,曾多次起义于此。(2)北魏太和中置,后废。永安中复置,治鲁阳县(今河南鲁山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鲁山县等地。东魏武定中移治襄城县(今属河南)。隋仁寿以后废。(3)辽开泰七年(1018年)置,治昌义县(今辽宁沈阳市西南大高华堡)。辖境相当今辽宁省西南部。金皇统三年(1143年)废。


猜你喜欢

  • 桑城

    在今甘肃临洮县南洮河西岸。《晋书·刘曜载记》: 东晋太兴三年 (320),刘曜 “进陷安定。(南阳王) 保惧,迁于桑城,氐羌悉从之”。即此。在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南洮河西岸。十六国前赵光初三年(320年)

  • 黑谷山

    ①在今甘肃天水市西。《方舆胜览》 卷69天水军: 黑谷山 “大山乔林,连跨数县。有黑谷关。绍兴初,郡守陈俊置,以防秦巩来路,最为冲要”。②在今甘肃西和县南百里,接成县界。《方舆纪要》 卷59西和县:

  • 合勒河

    又作曷剌河、合勒合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南界哈拉哈河。源出兴安岭特尔莫山,西北流入贝尔湖。《金史·夹谷清臣传》:明昌六年(1195)受命北征,行尚书省事于临潢,令移剌敏等分领前队, 自选精兵一万为后

  • 宜南县

    1947年河南革命根据地由原宜阳县洛河以南地置,治白杨镇 (今河南宜阳县东南白杨乡)。1949年与宜北县合并,复置宜阳县。旧县名。豫西解放区设。1947年由河南省宜阳县南部析置。以位县南得名。1949

  • 波州大池

    即今云南祥云县东南青海。唐代称波州大池。唐樊绰 《蛮书》 卷6: “大池绕山,长二十余里,波州废地在池东南隅。”

  • 东莞盐场

    北宋开宝六年(973)置,在今广东深圳市西南头镇。《元丰九域志》卷9:东莞县有东莞盐场。北宋开宝六年(973年)置,在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南头镇。

  • 半路竹

    即今台湾省高雄县西北路竹乡。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卷2有“半路竹街”。吴新荣主修《台湾县志》说:“本乡昔时因台南桥子头有竹密生,故定名为半路竹。”日本占领期间改为路竹。

  • 石窟镇

    金置,属离石县。在今山西离石县东。

  • 秀水县

    明宣德五年(1430)分嘉兴县置,与嘉兴县并为嘉兴府治。治所即今浙江嘉兴市。因秀水为名。1912年与嘉兴县合并为嘉禾县。古旧县名。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嘉兴县地置,治今浙江省嘉兴市。明、清与嘉兴县

  • 厚和豪特市

    1937年10月日伪改归绥县置,治所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巴彦塔拉盟驻地。1945年8月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