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幽州

幽州

①古 “九州” 之一。在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尔雅·释地》: “燕曰幽州。” 《周礼·职方》: “东北曰幽州。”

②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市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及朝鲜大同江流域。西晋移治涿县 (今河北涿州市)。北魏还治蓟县。隋大业初改为涿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区及所辖通县、房山区、大兴县和天津市武清县,河北易县、永清、安次等县。辽会同元年 (938)改为幽都府,建号南京。

③十六国时汉置幽州,镇离石县 (今山西离石县); 前赵置幽州,镇北地郡 (今陕西耀县); 后燕失中原后东保辽西,复置幽州,镇令支县 (今河北迁安县西); 北燕移镇肥如县 (今河北卢龙县北); 南燕置幽州,镇琅邪郡之发干戍 (今山东临沂市); 夏置幽州,镇大城 (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南)。

④东晋侨置,治所在三阿 (今江苏金湖县东南平阿西村)。淝水战后复得汉、晋青州之地,改置幽州,镇广固 (今山东青州市)。

⑤唐方镇名。先天二年 (713) 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使,治所在幽州 (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天宝元年 (742) 改为范阳节度使。宝应元年 (762) 复名幽州,兼卢龙节度使。唐亡遂建号为燕。913年为晋所并。


(1)古九州之一。《尔雅·释地》:“燕曰幽州。”《周礼·职方》:“东北曰幽州。”燕指春秋、战国燕国地,即今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及辽宁省一带。(2)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察郡国十,南有今河北省中部至山东省马颊河,北抵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西起河北省万全、涿鹿、易县等县,东有辽宁省大部、吉林省一部及朝鲜半岛大部。东汉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隅)。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小部、辽宁省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及朝鲜大同江流域。魏、晋以后辖境减缩。隋大业至唐武德初曾改为涿郡。唐时相当今北京市和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永清、廊坊等市县地。契丹会同元年(938年)改置为幽都府,建号南京。(3)唐方镇名。先天二年(713年)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使,治所在幽州(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天宝元年(742年)改名范阳节度使。


猜你喜欢

  • 马良坪堡

    明建,即今湖北保康县南马良镇。《方舆纪要》卷79保康县:马良坪堡在“县南百里。旧为盗贼出没之所。成化初,官军讨房陵西山贼,别将林贵从安远进兵马良坪是也”。

  • 龙关

    俗名东关。在今四川屏山县东二里望龙山下。《明史·地理志》 屏山县:“东有龙关。”

  • 野猪冈

    在今河南汝南县南。民国 《汝南县志》卷1大事纪: 咸丰十年 (1860) 八月,“官军与匪(按: 指刘玉渊、雷彦领导的捻军) 战于野猪冈,失利”。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南。清咸丰十年(1860年)刘玉渊、雷

  • 哀牢

    古国名。在今云南西部。《后汉书·西南夷传》: 哀牢 “九隆死,世世相继,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战国、秦、汉时期,哀牢的范围,约东起礼社江边的哀牢山,西至印、缅交界的巴特

  • 华陂镇

    即苽陂镇。今河南上蔡县北华陂乡。清康熙《上蔡县志》卷2《集镇》:华陂镇在“城北四十里”。在河南省上蔡县西北部。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驻华陂,人口 4410。传春秋末期此地有一陂塘,

  • 山口铺

    即今湖南东安县东北三十四里山口铺乡。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东安县图:县东北有山口铺。

  • 杏花营

    即今河南开封县西三十四里杏花营。《续资治通鉴》:南宋嘉定八年(1215),蒙古兵攻金潼关不克,由间道经汝州袭汴京,“至杏花营”。为金花帽军所败。《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九年(1359),刘福通据

  • 湟水

    ①在今河南巩义市西。《续汉书 ·郡国志》:河南尹巩县 “有湟水”。《水经·洛水注》: “洛水又东,浊水注之。即古湟水也。”②即洭水。今广东连州市东南连江。《汉书·西南夷传》: 元鼎五年 (前112)

  • 南城

    ①又作南武城、武城。战国齐邑。在今山东平邑县南。《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田齐威王二十四年 (前333),威王曰: “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 西汉置南成侯国。②河阳三城之一。东

  • 二台站

    亦名察布奇尔站、查普奇尔、察普起尔台。即今黑龙江省肇源县东二站镇。旧属肇州。《清史稿·地理志》 肇州厅:“自茂兴站起……又东至察布奇尔。”民国汤尔和译《黑龙江》第三章肇州县:有“二台(察普起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