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棘县
西汉置,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赵县东南三里县前村。以平棘山为名。三国魏属赵国。北魏移治今赵县,为赵郡治。隋开皇十六年(596)为栾州治,大业初复为赵郡治。唐为赵州治。北宋为庆源府治。金为沃州治。元为赵州治。明洪武初废入赵州。
古县名。西汉改平棘侯国置,治今河北省赵县东南县前村。属常山郡。亦称南平棘。更始三年(25年),刘秀行至南平棘,诸将固请正号位,即此。北魏徙治今赵县,为赵郡治。唐、宋为赵州治,金为沃州治,元复为赵州治。明洪武初省县入州。
西汉置,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赵县东南三里县前村。以平棘山为名。三国魏属赵国。北魏移治今赵县,为赵郡治。隋开皇十六年(596)为栾州治,大业初复为赵郡治。唐为赵州治。北宋为庆源府治。金为沃州治。元为赵州治。明洪武初废入赵州。
古县名。西汉改平棘侯国置,治今河北省赵县东南县前村。属常山郡。亦称南平棘。更始三年(25年),刘秀行至南平棘,诸将固请正号位,即此。北魏徙治今赵县,为赵郡治。唐、宋为赵州治,金为沃州治,元复为赵州治。明洪武初省县入州。
在今四川中江县南。《寰宇记》卷82铜山县:私镕山“在县西二十四里。高一里。出铜。昔时任百姓采铸,俗呼私镕山”。
在今福建漳州市东南三十二里(龙海市西北江东桥畔邺侯山麓)。《清一统志·漳州府》:邺山讲堂“在龙溪县柳营江。明黄道周讲学于此。四方人士多从之游。中有蓬莱峡、避雨岩诸胜”。
即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西,为沟通湘江与漓江之运河。《寰宇记》 卷162兴安县: “秦凿渠在县南二十里。本漓水自柘山之阴西北流,至县西南合零渠。五里始分为二水。昔秦命御史监禄自零陵凿渠至桂林。”
唐末置,属岚州。治所在今山西静乐县东南。北宋咸平五年(1002)废。
西汉始元二年(前85)置,属会稽郡。为会稽南部都尉治。治所在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北岸之章安镇。东汉初改名章安县。古县名。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于东瓯地置,治今浙江省临海市东南章安。为会稽郡南部都尉治。东
即今浙江鄞县南陈婆渡乡。清光绪《鄞县志》卷2《市镇》:陈婆渡“距城二十五里”。
即今黑龙江省海林市西山市镇。清光绪《皇朝直省图》吉林图:宁古塔西北有山石。光绪《吉林全省地舆图》作商石。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作山石站。民国《东北年鉴》作山市站。
①明置,属宁夏中卫。即今宁夏中卫县西南常乐镇。后废。②一作长乐堡。即今陕西榆林市东常乐堡。《清一统志·榆林府二》: 常乐堡,“明成化初,巡抚卢祥于今堡南二十里创筑。弘治二年,巡抚刘忠因其地沙积无水,徙
又名沙沟。即今山东长清县境沙河。《水经·济水注》:中川水“东南出山茌县之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径东太原郡南,郡治山茌。西北与宾溪水合,
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黔江中。《方舆纪要》 卷108桂平县: 弩滩在 “府西北五十里。当大藤峡口,水涌而迅,势如发弩,因名。嘉靖五年,藤峡以北瑶酋侯胜海居弩滩为乱,指挥潘翰臣诱杀之”。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