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平原郡

平原郡

①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县(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二十五里张官店)。辖境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市县地。东汉永宁元年(120)改为平原国。建安十一年(206)复为郡。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又改为国,七年(226)复为郡。西晋改为国,南朝宋又改为郡。北魏废。

②东晋侨置,治所在梁邹城(今山东邹平县东北)。北魏称为东平原郡。

③南朝梁置,属泷州。治所在泷乡县(今广东罗定市南百里)。隋开皇初废。

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属济州。治所在聊城县(今山东聊城市东北二十五里)。辖境相当今山东聊城市及茌平、高唐等地。隋开皇初废。

⑤北魏置,属燕州。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水经·㶟水注》:“涿水又东径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流杂。”即此。

⑥北魏置,属泾州。治所在阴槃县(今甘肃平凉市东南四十里泾水北岸)。辖境相当今平凉市东部。隋开皇三年(583)废。

⑦隋大业初改德州置,治所在安德县(今山东陵县)。辖境相当今山东德州、陵县、平原、宁津及河北吴桥、东光、交河等市县地。唐武德四年(621)复为德州。天宝元年(742)又改平原郡,乾元元年(758)改为德州。


(1)西汉置,治平原县(今山东平原县西)。辖境约当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及河北省吴桥等市县。东汉延平元年(106年)改为国,后复为郡,建和二年(148年)改为国,建安十一年(206年)复为郡。西晋复为国。南朝宋后为郡。北魏废。东汉末刘备曾以平原令领平原相。(2)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聊城县(今山东聊城市东北)。隋开皇初废。(3)北魏置,治阴槃县(今甘肃平凉市东泾水南岸)。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平凉、镇原等市县大部分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废。(4)南朝梁置,治龙乡县(今广东罗定市南)。辖今广东省罗定市一带。隋开皇初废。(5)隋大业初改德州置,治安德县(今山东陵县)。辖境约当今河北省泊头市以南,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以东,宁津县以西及古黄河以北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德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平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德州。隋末李德逸起事于此。


猜你喜欢

  • 北新安郡

    南朝梁置,属西徐州。治所在蒙县(今安徽利辛县东北三十二里旧城)。辖境相当今安徽利辛县地。东魏改置蒙郡。

  • 隆回县

    1947年置,属湖南省。治所在今湖南隆回县北六十八里六都寨。1949年迁治桃花坪 (即今隆回县驻地桃洪镇)。在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东麓、资水上游赧水流域。属邵阳市。面积2871平方千米。人口108.2

  • 桂屿

    亦作贵屿。即今广东潮阳市西北贵屿镇。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 吉安巡司迁此。《清 一统志》作 “桂屿都”。

  • 溱洞涪洞长官司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施秉县西北。明洪武间改为臻剖六洞横坡长官司。

  • 桃林山

    在今河北卢龙县东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17卢龙县: 桃林山 “群山参差,盘折险峻,有桃林口关”。

  • 鹿门山

    又名苏岭山。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清一统志·襄阳府一》 引 《襄阳记》: “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 《新唐书·孟浩然传》:

  • 蔡阳郡

    南齐置,属宁蛮府。治所在乐安县 (今湖北枣阳市西)。梁移治蔡阳县 (今枣阳市西四十里翟家古城)。北魏为南雍州治。西魏为蔡州治。隋开皇初废。南朝齐置,治东蔡阳、西蔡阳(梁并为蔡阳,在今湖北枣阳市西南)。

  • 松下镇

    明置,属长乐县。即今福建长乐市东南松下。为长乐之咽喉,福清之门 户。洪武二十年 (1387)移海口镇巡司于此。《方舆纪要》 卷96: 嘉靖二十七年 (1548),“倭寇自松下突入海口澳登陆,攻福清之镇

  • 菑水

    即淄水。在今山东中北部。《周礼·职方》幽州: “其浸菑、时。” 《史记·河渠书》 云: 禹治水之后,“于齐,则通菑、济之间”。即“淄水”。

  • 梅溪水

    在今河南南阳市西。《水经·淯水注》:梅溪水 “出 (宛) 县北紫山,南径百里奚故宅。梅溪又径宛西吕城东,梅溪又南径杜衍县东……梅溪又南谓之石桥水,又谓之汝溪,南流而左注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