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山
①在今吉林延吉市西南。西与马鞍山相接。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9: 帽儿山在 “ (珲春)城西北二百五里,高五十六丈”。
②即今吉林临江市。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置临江县于此。民国徐曦 《东三省纪略》 卷2: “临江县,县治土名帽儿山,当鸭绿江之北岸。”
③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西北帽儿山镇。清光绪 《吉林全省地舆图》: 长寿县西北有帽尔山。民国徐曦 《东三省纪略》 卷8: 东清铁路有帽儿山站。
①在今吉林延吉市西南。西与马鞍山相接。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9: 帽儿山在 “ (珲春)城西北二百五里,高五十六丈”。
②即今吉林临江市。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置临江县于此。民国徐曦 《东三省纪略》 卷2: “临江县,县治土名帽儿山,当鸭绿江之北岸。”
③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西北帽儿山镇。清光绪 《吉林全省地舆图》: 长寿县西北有帽尔山。民国徐曦 《东三省纪略》 卷8: 东清铁路有帽儿山站。
①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焦作市东十里墙南村北侧。《后汉书·献帝纪》:建安二十五年(220),“奉帝为山阳公”。即此。北魏属汲郡。北齐废。②东晋义熙九年(413)置,为山阳郡治。治所即今江苏淮安
唐武德元年(618)置,属静州。治所在今四川南江县西南一百十里。 《寰宇记》卷140难江县:废大牟县“取县东三里大牟山为名”。贞观十七年(643)属巴州。永泰元年(765)属集州。北宋乾德五年(967
在今广东澄海市北三十里。清设把总驻守。
即今广东潮州市东韩江。《方舆纪要》 卷103潮州海阳县: 韩江 “在府城东韩山下。源出江闽汀、赣二州境,流入界,会三河而南出,又合产溪、九河、凤水,过凤栖峡,经恶溪而至山下为韩江。又经老鸦洲分流为三:
在今陕西陇县西。《新唐书·地理志》 陇州汧源县:“有五节堰,引陇川水通漕。武德八年,水部郎中姜行本开,后废。”
亦作婆多吐水。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东与宾县交界处之蜚克图河。《金史·世纪》: “世祖乃以偏师涉舍很水,……明日,大雾晦冥,失道,至婆多吐水乃觉。”
即今河北辛集市北二十八里位伯镇。明万历《保定府志》卷2束鹿县图:西有位伯集。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7束鹿县图:西北有位伯镇。在河北省辛集市中北部。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西五村,人口
亦名濩溪关。明置,属阆中县。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南二十里河溪镇。《明一统志》 卷68保宁府: 和溪关 “在府城东南二十里。路通巴地”。
①在今河北赞皇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4赞皇县:四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山高耸,登临可以望远,因名”。②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旧定淮门外。《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凤凰二年(273),杀司市中郎将陈声,
①即今云南大理市西北六十里喜洲镇。隋开皇中,史万岁讨南中夷爨翫时,度西洱河,驻师于此。《元史·地理志》:异牟寻“迁于喜郡史城”。《方舆纪要》卷117引《滇纪》:“史城即太和县喜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