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铃箐
即今贵州兴仁县东北巴铃。《清一统志·兴义府》“阿坚屯”条引《黔记》:“自(安南县)南门小路四十里至阿坚屯,三十里至独脚屯,四十里至巴铃箐,树木蓊翳。”
即今贵州兴仁县东北巴铃。《清一统志·兴义府》“阿坚屯”条引《黔记》:“自(安南县)南门小路四十里至阿坚屯,三十里至独脚屯,四十里至巴铃箐,树木蓊翳。”
即今西藏尼木县北麻江。原西藏地方政府设麻江宗。1960年并入尼木县。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尼木县麻江城。1960年与孟嘎宗合并,改置尼木县。
亦作娑夷水。今巴基斯坦控制之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西北,为印度河支流。《旧唐书·高仙芝传》: 天宝年间,讨小勃律,越坦驹岭,至 “娑夷水,即古之弱水也”。《方舆纪要》 卷65: 娑奚水 “即弱水,在小勃律
在今河南登封市北五里。五代周改嵩阳观为太乙书院。北宋改名太室书院,后改为嵩阳书院。程颢、程颐曾讲学于此。与睢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四大书院。元改为嵩阳宫。清复为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区北、
又作绳水、渑水。即今山东淄博市北裙带河。《水经·淄水注》:渑水“出营城东,世谓之汉溱水也”。
相传西汉初闽越王筑。即今福建建阳市。《明一统志》卷76建宁府:大潭城“在建阳县治西。昔闽越王筑城于此以拒汉,下瞰溪潭,故名”。《三国志·吴书·贺齐传》:建安八年(203),“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即此
一作玉古尔。即今新疆轮台县。清道光《新疆识略》卷3库车:布古尔台“一百二十里至洋萨尔台”。又作玉古尔。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于此置轮台县,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
即今江西弋阳县东南黄沙港。为弋阳、铅山、横峰三县交界冲要。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卷11: 弋阳县有黄沙港汛。
①东汉改略阳道置,属天水郡。治所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陇城乡。西晋属略阳郡。东晋废。西魏改陇城县复置,为略阳郡治。治所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陇城乡。隋开皇二年 (582) 改名河阳县。②南朝宋侨置
即永通桥。在今北京市通县西八里通惠河上。因距县治八里而名。为陆路入北京的重要孔道。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由天津入侵北京,清军于此抵御。《清史稿·文宗纪》:“瑞麟等与洋兵战于八里桥,不利。”
一作牧邑、姆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市 (旧汲县) 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