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巫山县

巫山县

隋开皇三年(583)改巫县置,属信州。治所即今四川巫山县。《旧唐书·地理志》 巫山县:“隋加‘山’字, 以巫山硖为名。”大业初属巴东郡。唐属夔州。《新五代史·前蜀世家》:永平四年(914),“荆南高季昌侵蜀巫山”。即此。元属夔州路。民国初属四川川东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


在重庆市东北部、长江北岸,东南与湖北省为邻。面积 2958 平方千米。人口58.8万。因修三峡水库淹没土地49平方千米,迁移8.3万人。新城后靠西坪、大宁河南岸及长江南岸的南陵。近期规划城住人口7万,面积6平方千米。现辖11镇、37乡。县人民政府驻巫峡镇。巫山以巫山峡为名。《旧唐书·地理志》:“汉巫县,属南郡。隋加‘山’字,以巫山峡为名”。战国时楚设巫郡。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废巫郡置巫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以巫县为建平郡治。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析置泰昌县,北周改名大昌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巫县为巫山县,属信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属夔州。元属夔州路。明属夔州府。清康熙九年(1670年),大昌县并入巫山县。1913年属川东道,1914年属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东行署万县专区,1952年改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68年属万县地区,1992年属万县市。1997年随万县市归属重庆市。1997年撤销万县市后,由万县移民开发区代管。2000年万县移民开发区撤销,直属重庆市。地处中低山区,大部属巫山。长江西自瞿塘峡入境,纳大宁河、马渡河、三溪河、抱龙河等。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小麦、玉米、薯类为主。所产棬子、油桐、生漆、药材、柑橘著名。工业有化工、建材、烟草、丝绸、酿酒、采煤、印刷、发电、造船等。交通除长江航运外,大宁河丰水期机动船可直航巫溪县城。有巫奉、巫建、巫巴、巫山—巫溪公路。名胜有长江三峡、大宁河小三峡等。


猜你喜欢

  • 白亭海

    亦名休屠泽、西海、猪野泽。在今甘肃民勤县东北。《元和志》卷40姑臧县:白亭军“因白亭海为名”。《寰宇记》卷152:“白亭海,白亭水色洁白,因以为名。”《清一统志·凉州府一》:“按舆图,今三岔河自镇番东

  • 黄土岭关

    即黄土关。在今河南新县南。旧属光山县。《方舆纪要》 卷50光山县 “白沙关” 条: 黄土岭关 “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明史·地理志》 光山县:“西南又有白沙、土门、斗木岭、黄土岭、修善冲等五关。与湖广

  • 云台山

    ①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有泉石之胜。《金陵胜迹志》卷4:云台山“在殷子山东陶吴镇旁,有石龙池,澄泓可爱,清鉴毛发,纤鳞游泳,或云龙族,西迤十里为虎肱洞”。②即银山。今江苏镇江市西北之云台山。《清一统志·

  • 阳城

    ①传说为夏都。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城镇附近。《孟子·万章上》:“禹避舜之子于阳城。”《汉书·地理志》 颍川郡阳翟县注引《世本》称:“禹都阳城。”《续汉书·郡国志》 注引《汲冢书》亦称:“禹都阳城。”《

  • 仇犹城

    一作仇由城。 春秋末仇由国所在地,在今山西盂县东北一里。《元和志》卷13盂县:“县城本名原仇城,亦名仇由城。”

  • 即墨侯国

    东汉改即墨县置,属北海国。治所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六十里康王城(又名大朱毛)。后复为县。东汉贾复子宗所封,治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后复为即墨县。

  • 科山

    即登科山的简称。在今福建惠安县西侧。旧称登高山。在福建省惠安县城西郊。包括螺山、火山,方圆10多里。南宋嘉熙年间,县令郑清子勒“登科山”三字于悬崖,遂易名科山,亦名高士峰。有石径逶迤,可登绝顶。山上有

  • 阿司牛录镇

    清置,属辽阳县。即今辽宁辽中县治(辽中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于此设辽中县。

  • 山洞簇长官司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属松潘卫。治所在今四川南坪县境。后废。

  • 石口镇

    一作岳山镇。即今安徽宁国县东南五十里石口镇。明置巡司于此。在江西省余干县北部。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石口,人口680。明代建村,以地多砾石且位河口,称石子口,简作石口。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