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崤县

崤县

①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属恒农郡。治所在冶垆 (今河南陕县东南约九十里)。《寰宇记》卷6硖石县: 崤县 “取崤山为名”。北周属崤郡。隋开皇初属陕州,大业初废。义宁元年 (617) 复置,属弘农郡。移治硖石坞 (今陕县东南五十二里硖石乡)。二年 (618) 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属陕州。三年 (620) 移治鸭桥。八年 (625) 移治安阳城 (今陕县东南硖石村西四十里),十四年 (640) 移治硖石坞,改为硖石县。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属恒农侨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古县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析陕县东界于冶卢置,治今河南省陕县东南。属恒农郡。“取崤山为名”(《太平寰宇记》)。北周属崤郡。隋大业初废入熊耳县。义宁元年(617年)复置,治硖石坞,今陕县东南石门。其后屡有迁徙。唐贞观八年(634年)移治安阳城(今陕县东南村),属陕州。十四年又移于硖石坞,改名硖石县。


猜你喜欢

  • 鼓楼坡

    在今贵州镇远县南十里。《方舆纪要》卷122镇远府镇远县: 鼓楼坡 “冈阜重复,状如鼓楼”。

  • 半月暗沙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的半月礁,位于海口礁西南。环礁不完整,成半月形。礁长5.5公里,宽约2公里。低潮时露出。东南有一宽敞的礁门。中国渔民向称海公。1935年公布名称为半月滩。1947年改为半月暗沙。

  • 丹城县

    ①南齐置,属临漳郡。治所在今广西浦北县境。梁、陈时废。②东魏置,属临涣郡。即今安徽涡阳县东北六十里丹城集。明嘉靖《宿州志》:“周太子晋常炼丹于此,故名丹城。”北齐属谯州谯郡。隋开皇元年(581)废。古

  • 马八儿国

    宋代名注辇国。故地在今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元史·外国传三》:“海外诸蕃国,惟马八儿与俱蓝足以纲领诸国,而俱蓝又为马八儿后障, 自泉州至其国约十万里。……(至元间)占城、马八儿国俱奉表称藩。”《明史·

  • 泡子河

    在今北京城崇文门东北。清 《日下旧闻考》 卷46引 《燕都游览志》: “泡子河在崇文门之东城角,前有长溪,后有广淀。” 初由元大都丽正门(南城墙正门,今天安门南) 左东南流入通惠河,明南城墙外移,把泡

  • 锦桥

    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长乐县: 锦桥 “在县东南,跨元祐港上。宋淳熙十二年建,石梁十五间,长五十丈。又于桥西筑海为地三亩许,以固桥道,亦名石梁桥”。《清一统志·福州府二》: 锦

  • 彩 (綵) 綯港

    故址在今上海市宝山区北,月浦镇东。《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嘉定县: 彩綯港 “在县东南吴淞所北,其西四里为月浦,又四十八里曰罗店镇。嘉靖中,贼避吴淞守兵,往往出没于此”。

  • 青林垭

    在今湖北兴山县东北。《清史稿· 地理志》 兴山县: “有关口垭、青林垭、猫儿关诸隘。” 民国 《湖北通志》 卷 36 兴山县: 青林垭,“ 《县志》: 在城东六十里。有右司把总驻防。康熙十二年,吴三桂

  • 连荷山隘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81城步县:连荷山隘,“《志》云,县当蛮洞隘口,有苗路四:曰风界,曰塔溪冲口,曰大古山, 曰连荷山。又有大小洞苗路三:曰旧宅界溪山, 曰斜头山, 曰洞头

  • 武休关

    在今陕西留坝县东南武关驿。旁扼褒斜道,为陕蜀交通咽喉。《方舆胜览》 卷69凤州: 武休、饶风关,“ (褒斜谷) 旁连武休关,又极东为饶风关”。《宋史·吴玠传》: 南宋绍兴三年 (1133),金将撒离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