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头山
即岘山。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史记·陈涉世家》索隐引小颜(师古)云:曹水“出陕县西南岘头山,北流入河”。
即岘山。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史记·陈涉世家》索隐引小颜(师古)云:曹水“出陕县西南岘头山,北流入河”。
亦名寒氏。春秋晋邑。在今河北邯郸县西。《春秋》:定公九年(前501),“秋,齐侯、卫侯次于五氏”。《左传》:定公十年(前500),“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杜注:“午,邯郸大夫,寒氏即五氏。”古邑名。又
亦作安侯河。即今蒙古国境内之鄂尔浑河。《后汉书·鲁恭传》:永元元年(89),议遣窦宪、耿秉等击匈奴,恭上疏谏曰:“今匈奴为鲜卑所杀,远臧于史侯河西,去塞数千里。”
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 改城阳军置,治所即今山东莒县。二十四年 (1184) 改名莒州。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城阳军置,治莒县(今属山东)。辖境约相当今山东省莒县、沂水、莒南、日照、沂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属路南州。治所在邑市城(今云南宜良县东北十二里北古城镇)。明弘治三年(1490)废入路南州。古县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宜良县东北古城镇。属路南州。弘治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城县置,属伊州。治所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古城村。大业初属河南郡。唐属洛州。北宋熙宁三年(1070)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城县置,治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以伊阙山
①南朝梁大通元年(527)改东豫州置,治所在广陵城(今河南息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息县、淮滨县等地。太清元年(547)改名淮州。②唐武德七年(624)置,治所在磨豫县(今云南元谋县境)。辖境约当今云南元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宣抚司置,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后废。
三国吴太平二年 (257) 分会稽郡置,属扬州。治所在临海县 (今浙江临海市)。宋 《嘉定赤城志》 卷1: “取郡东北临海山而名。” 寻徙治章安县 (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区章安镇)。辖境当今浙江灵江、瓯江
在今甘肃民勤县东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63镇番卫“来伏山”条内:苏武山“俗传苏武尝牧羝于此,盖传讹也”。
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 修筑,北起上海吴淞炮台湾 (上海市吴淞镇北),南至上海闸北老靶子路 (今上海市北站附近)。长16.1公里。沪宁线建成后,成为沪宁线的支线。旧铁路名。在上海市北部。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