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宥州

宥州

唐开元二十六年 (738) 置,治所在延恩县(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境)。唐杜佑 《通典·州郡三》: 宥州 “盖以康待宾反于此,亦既克获,赦其余党,遂置此州,以宽宥为名也”。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及乌海市地。天宝元年 (742)改为宁朔郡,天宝中寄理经略军 (今鄂托克旗东北)。至德二年 (757) 改为怀德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宥州。宝祐后废。元和九年 (814) 于经略军故城复置,称新宥州,治所延恩县 (今鄂托克旗东北)。元和十五年 (820) 徙治长泽县 (今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乡古城),后为吐蕃所破,废。长庆四年 (824) 复置。宋时属西夏。元废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迁还河南、江淮诸州胡户于兰池都督府地置,取“宽宥”为名。治延恩县(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敖勒召其古城)。辖境约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天宝中寄治经略军城,即今鄂托克旗西南保尔浩绍废墟。宝应后废。元和九年(814年)复置于经略军城,仍置延恩县为治所。十五年移治长泽县(今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古城)。后属西夏。蒙元废。


猜你喜欢

  • 大同场

    唐贞元十九年(803)置,即今福建同安县。五代王闽永隆元年(后晋天福四年,939)升县,并改名同安。唐贞元十九年(803年)置,治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五代闽永隆元年(五代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县,

  • 大瑶山

    亦名瑶山。即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清一统志·平乐府一》:大瑶山“在修仁县南黄峒山后。丛山叠箐,路险难行。宽袤六七十里。修水自此发源。内有六噶、六定、三片、六段等瑶”。此山东北—西南走向,延伸至

  • 日山

    ①在今浙江临海市西。《舆地纪胜》卷12台州: 日山“在临海县西五里,以其面东朝日,视诸峰独高,故名”。②在今江西黎川县城西。《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新城县:日山“在县治西。一名天峰。隔溪百步,高百余丈

  • 方村

    即今贵州荔波县西北方村乡。清有县丞驻此。民国时改置县佐。

  • 功德寺

    在今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西。创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初名大承天护圣寺。明宣德二年(1427)重修后,改名功德寺。

  • 五花山

    ①即五华山。在今湖北天门市东北七十里。《新唐书·地理志》:复州竟陵县“有五花山”。②在今四川涪陵市西。《方舆纪要》卷69涪州:五花山在“州西二十里。五山排列,宛然如花”。

  • 谷口河

    即今山西代县东南峪口河。源出五台山,北流入滹沱河。《方舆纪要》卷40代州:谷口河“在州东南五十里。自五台县杨林岭发源,流经谷口村,故名。民多引流灌溉”。

  • 达木

    即达木蒙古。今西藏当雄县。清乾隆《西藏志·物产》:“拉萨东北由哈拉乌苏至达木一带, 皆蒙古与霍耳人错居,不产五谷,惟藉牛羊。”

  • 青野原

    在今陕西略阳县北一百四十里。《宋史·宁宗纪》: 南宋开禧二年 (1206),金人破成州,“吴曦焚河池县,退屯青野原”。《曹友闻传》: 端平二年 (1235),蒙古兵入沔阳,“制置使 (赵彦呐) 进屯青

  • 望浙山

    在今福建政和县西三十里。《方舆纪要》卷97政和县: 望浙山 “ 一名浙江。拔地摩天,常有云气蒙其上。宋绍兴初,范汝为作乱,居民多避其上。元季红巾为患,避此全活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