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安陵镇

安陵镇

①在今河北景县东十七里安陵乡。明置巡司于此。

②即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五十二里大黄集东南安陵。《水经·济水注》:“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冉,秦宣太后弟也,代客卿寿烛为相,封于穰,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谓之安平陵。”北宋置安陵镇。明洪武元年(1368)曾移曹州治此,寻置安陵镇巡司。清末改为安陵集。民国间名冉堌村。1948年后复名安陵。


(1)古镇名。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曹州治。(2)今镇名。(1)在河北省吴桥县西北部、南运河西岸。面积68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安陵,人口720。汉安陵县治,附近又有十八陵,故名。西晋东安陵县治,北魏、隋、唐安陵县治。1949年设水波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改安陵镇。产小麦、玉米、棉花。有面粉、砖瓦、预制天花板等厂。京沪铁路、104国道经此。古迹有安陵古城址。(2)在河北省景县东部。面积58.7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安陵,人口 1820。唐永徽年间此地为安陵县治,故名。宋废入将陵县,城遂废。明置巡检司于此。1953年建乡,1958年并入景州公社。1961年析建安陵公社,1983年复乡,1998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甘薯、棉花。有砖瓦、木器、橡胶、面粉加工、玛钢件厂及运输队等。有安龙公路。(3)在河南省鄢陵县中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8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安陵,人口3万。东汉起为鄢陵县治。1958年置城关公社,1962年改镇,1965年复公社,1983年又改镇,1986年改安陵镇。因古时安、鄢同音,古城(今鄢陵县城北9千米处)在战国时称安陵,故名。产小麦、玉米、棉花等。有木器、机械、印刷、钢木家具、酿酒、水泥制品等厂。禹郸铁路、311国道、开龚公路经此。古迹有唐庄遗址、三灵俣冢、尸宙碑、乾明寺塔。


猜你喜欢

  • 林头镇

    又作淋头集。即今安徽含山县西南林头镇。清乾隆 《含山县志》 山川全图: 西南有林头。(1)在安徽省含山县西南部。面积130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林头,人口1.8万。传为东晋降将姚襄拎头自

  • 长街镇

    即今浙江宁海县东五十四里长街镇。宋置长亭盐场于此。在浙江省宁海县东部、三门湾北岸。面积134.5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长街,人口 4100。原名长亭,以村中七间长列之留云亭得名。宋设长亭

  • 飞云关

    在今浙江瑞安市南。《清一统志·温州府》:飞云关“在瑞安县南七里,安阳江津渡处也。本名飞云渡,波流汹涌,关横截南北,往来者必出于此。明置寨,设总哨官,帅舟师泊凤凰海洋。今有把总防守”。在今浙江省瑞安市南

  • 萨里河

    亦作萨里川、萨阿里客额儿。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元史·太祖纪》: “时帝麾下搠只别居萨里河。札木合部人秃台察儿居玉律哥泉,时欲相侵凌,掠萨里河牧马以去。”

  • 罗蒙砦

    北宋元丰七年 (1084) 置,属诚州。即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北四十七里县溪镇。元祐三年(1088) 废。

  • 沅潭

    在今湖南临湘市北。《清一统志·岳州府一》:沅潭“青山、铁炉、聂家市诸水会此,出黄盖湖”。其西有源潭镇。

  • 水池县

    北魏置,为河州洪和郡治。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南洮水西岸。隋属枹罕郡。唐初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南。属洪和郡。北周属同和郡。隋属枹罕郡。唐初废。

  • 四蜀

    宋代益、利、梓、夔四路的合称。《宋史·赵雄传》:“虞允文宣抚四蜀,辟干办公事,入相,荐于朝。”

  • 黄陂

    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北。《水经·淮水注》:“(鸡) 水出鸡陂,东流为黄陂。”《新唐书·地理志》颍州下蔡县: “西北六十里有黄陂。”

  • 盘石卫

    明置,在今浙江乐清市西南盘石镇。《方舆纪要》 卷94温州府: 盘石卫在 “乐清县西南五十里……洪武二十年城周九里,嘉靖中增修,领所三”。清顺治十七年 (1660) 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