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
明洪武三十一年 (1398) 置,属山东都司。治所在今山东威海市。《方舆纪要》 卷36: 威海卫 “领左、右二千户所。卫城周六里有奇”。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省入文登,移温泉镇巡司驻此。光绪八年 (1882) 筑炮台,修船坞,为北洋海军重镇。光绪二十四年 (1898) 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1945年设威海市。
明洪武中置,治今山东威海市。清雍正末废。
明洪武三十一年 (1398) 置,属山东都司。治所在今山东威海市。《方舆纪要》 卷36: 威海卫 “领左、右二千户所。卫城周六里有奇”。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省入文登,移温泉镇巡司驻此。光绪八年 (1882) 筑炮台,修船坞,为北洋海军重镇。光绪二十四年 (1898) 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1945年设威海市。
明洪武中置,治今山东威海市。清雍正末废。
在今福建平和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9平和县:芦溪山“在县西北。山势雄壮”。
①亦作湕水。即今湖北荆门市南新埠河。《周书· 萧詧传》: 梁太清二年 (548),詧率军伐江陵,其将杜岸降于江陵,“詧众大骇,其夜遁归襄阳,器械辎重,多没于湕水”。即此。《清一统志 ·荆门州》: 建水
即五氏。春秋晋邑。在今河北邯郸县西。《左传》: 定公十年 (前500),“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杜注: “寒氏即五氏。”古邑名。又作五氏。春秋晋邑。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左传》定公十年(前500年):
①即今北京市西北颐和园内万寿山。元称瓮山,相传有老人凿石得瓮而得名。为元通惠河主要水源。《元史·河渠志》: “白浮瓮山,即通惠河上源之所出也。” 清乾隆十六年 (1751) 改名万寿山。②在今陕西紫阳
东汉永平十四年 (71) 置,属苍梧郡。治所当在今广西平南以东、广东肇庆市以西浔江 (西江) 流域一带。西晋以后废。
在今陕西高陵县南十里。宋敏求 《长安志》 卷17: 奉政原 “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阔三里”。光绪 《高陵县志》 卷1: 奉政原 “自泾阳来,过县达临潼,延及百里,高者四五丈,泾、渭之不得北徙者,此也”。
一名紫阳河。即今四川绵竹县西南射水河。《方舆纪要》卷67绵竹县:三溪河“在县东北。源出紫岩山下,亦名射水河,下流入绵州罗江县界”。
即今广东南雄县东北乌径镇。明、清置巡司于此。即今广东省南雄市东南乌径。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巡检司于此,清因之。明清皆属南雄府。
北齐置,治所在石梁城(今江苏六合县西)。南朝陈废。北齐置,治瓦梁城(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区西)。南朝陈废。
一作哈弼察克。在今蒙古国科布多东南。清为新和硕部游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