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宁寺

天宁寺

①在今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建,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改名宏业寺。唐开元间又改名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改名大万安寺。元末寺毁于兵火,明初复建,宣德十年(1435)改称天宁寺。天宁寺塔建于辽天庆九年(1119)。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在今山西平定县城南关土垣上。据《平定州志》载:寺“宋熙宁间建,赐名‘天宁万寿禅林’。太师蔡京书额。寺内有大悲阁,双塔东西对峙”。

③在今江苏常州市内。始建于唐,取名广福。北宋政和元年(1111)易名天宁寺。寺内藏经楼存有《大藏经》,向有“东南第一丛林”之称。

④一名天安寺。在今江苏扬州市城北、天宁门外。原为东晋太傅谢安别墅,后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在此译华严经,建兴严寺。北宋政和中改今名。清康熙年间,两淮巡盐御使曹寅受命于寺内设书局,刊刻《全唐诗》,纂修《佩文韵府》。乾隆南巡,多次来此,并于寺西兴建行宫、御花园等。御花园文汇阁内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咸丰三年(1853)寺毁,同治、光绪间重建。

⑤旧名大藏院。在今浙江金华市东南角的山坡上。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政和间赐名天宁万寿禅寺。元延祐五年(1318)重建,部分构件还是北宋和南宋时的遗物。现仅存大殿,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下墨书题记甚多。其东首三椽栿下题“大元延祐五年,岁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在江苏省常州市内。始建于唐永徽年间,天复年间正式建寺,名广福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称天宁寺。五代以后,屡毁屡建。明宣德六年(1431年)募建大雄宝殿、天王殿等,清康熙、乾隆、嘉庆、光绪各朝均曾多次修建,现存殿宇即为清代建筑。占地130多亩。现存主要殿宇有大雄宝殿、金刚殿、普贤殿、文殊殿、观音殿、罗汉堂等。大雄宝殿重檐九脊顶,高约33米,殿阔26米多,殿内铁梨木大柱高达29米多,有“栋宇摩霄汉,金碧灿云霞”之称。原有五百尊罗汉(已毁),还有石刻五百罗汉,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建筑宏伟,寺志称:“法会之盛闻于遐迩,庄严妙胜甲于东南。”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被称为“东南第一丛林”。现存寺庙建筑和石刻五百罗汉像等基本完好。 (2)旧称大藏院。在浙江省金华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政和间赐名天宁万寿禅寺。元延祐五年(1318年)重建。现存大殿一座,单檐歇山顶,面阔和进深各三间。结构简练,比例匀称,用材制作规整。梁架下墨书题记甚多,部分构件属宋代遗物,为古代建筑的重要实例。大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华天宁寺大殿


猜你喜欢

  • 明中都城

    在今安徽凤阳县城西北隅凤凰山之阳。明洪武二年 (1369) 九月,诏 “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营建达六年之久。主要建筑有外、中、内三城。外城周五十余里,中城周十三里,内城周六里

  • 津里山

    一名秦履山。在今江苏无锡市西南太湖中。《舆地纪胜》 卷6常州: 津里山 “在太湖中,晋陵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四番志》 作秦履山,云始皇常登此。今山中有祥符寺,重湖叠嶂之间,颇为幽绝”。《清一统志·常州

  • 三赕

    又称样渠头甸。宋大理置,属善巨郡。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通安州。大理置,治今云南省丽江市。属善巨郡。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通安州。

  • 涪川县

    随开皇五年 (585) 置,属黔州。治所在今贵州思南县北。《元和志》 卷30涪川县: “取涪水为名。” 大业初属黔安郡。唐初属务州,贞观十一年 (637) 移治今思南县,为费州治。五代时废。古县名。隋

  • 华胥

    传说中的国名。《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后用为梦境的代称。

  • 昭陵县

    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即今湖南邵阳市。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为昭陵郡治。西晋改邵陵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南省邵阳市。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先后为零陵北部都尉、昭陵郡治。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 清远江

    即今四川成都市北府河。北宋黄休复 《茅亭客话》 卷8: “伪蜀王宗裕亦于北门清远江东,创一亭台榭池塘,骈植花竹泉石,萦绕流杯九曲,为当时之甲。” 《宋史·雷有终传》: 咸平三年 (1000),王均自升

  • 湖溪村

    在今江苏金坛市南三十里,长荡湖西。《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金坛县: 湖溪村“明初置长荡湖河泊所,又湖溪巡司亦置于此”。

  • 黄崎镇

    北宋置,属长溪县。即今福建福安市东南下白石镇。明徙白石巡司于此。

  • 龙骨渡

    即今江西临川市西南龙溪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2:临川县:“西南至龙骨渡八十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