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鹿山
①即犍为山。在今四川犍为县东南岷江东。《元和志》卷31犍为县:大鹿山“在县(旧治)北一里”。《寰宇记》卷74犍为县:“隋开皇三年废沈犀州,于大鹿山下置犍为县。”《清一统志·嘉定府一》:犍为山“在犍为县南十五里。即《元和志》之大鹿门(山)”。
②在今云南绥江县南。《方舆纪要》卷73马湖府蛮夷长官司:大鹿山在“司东南二十里。山谷深邃,多麋鹿”。
①即犍为山。在今四川犍为县东南岷江东。《元和志》卷31犍为县:大鹿山“在县(旧治)北一里”。《寰宇记》卷74犍为县:“隋开皇三年废沈犀州,于大鹿山下置犍为县。”《清一统志·嘉定府一》:犍为山“在犍为县南十五里。即《元和志》之大鹿门(山)”。
②在今云南绥江县南。《方舆纪要》卷73马湖府蛮夷长官司:大鹿山在“司东南二十里。山谷深邃,多麋鹿”。
清置,属德惠县。即今吉林德惠市东五台乡。《清史稿·地理志》 德惠县官商路:“南:五台达省。”
一名釜丘。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七里。《尚书·禹贡》: 济 “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即此。古邑名。又作釜丘。春秋宋地,战国属齐,后又属魏。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尚书·禹贡》:济“入于河,溢为荥
即今江西高安县西南五十里太阳圩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4:高安县南有太阳墟。
唐乾宁四年 (897) 置于遂州 (今四川遂宁市)。《新唐书·方镇表五》: “武信军节度使领遂、合、昌、渝、泸五州。” 相当今四川遂宁、大足、江安以东,武胜、重庆市渝北区以西地区。北宋初废。唐、五代方
明、清时指淮安府(治今江苏淮安市)城北的黄河为外河,与里河(今里运河)相对而言。明、清时指淮安府城北的黄河为外河,与里河(今里运河)相对而言。参见“里河”。
西汉地节二年 (前68) 封河间献王子刘雍为景成侯,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沧县西六十里景城。东汉废。西汉地节二年(前68年),宣帝封河间献王子刘雍为景成原侯,置景成侯国,治今河北省沧县西景成。东汉省。
元置,即今陕西凤县(双石铺)东南三叉。明改为驿。
①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北二十里阳邑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景明二年(501)复置阳邑县。北周建德四年(575)移治白塔村,即今太谷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太谷县。②隋
古道路名。又名阴平道。为甘肃入蜀的重要交通道路。自今甘肃文县东南行, 至四川平武县东。因山径险窄, 自北而南,担在左肩不得易右肩,故名。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自景谷有步道径江油,左担出涪,邓
①即今浙江嵊县西四十二里镇基乡驻地三溪村。《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裘甫“设伏于三溪之南,而陈于三溪之北”。即此。②在今福建长乐市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旧志》:“福清县诸溪,汇于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