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鳙水
在今江西婺源县东。《方舆纪要》卷28徽州府婺源县:大鳙水“出大鳙山,溉田六十余顷,西北流入斜水。《志》云,大鳙与芙蓉峰水并入绣水。盖斜水合于大鳙矣”。《清一统志·徽州府一》:大鳙水“源出大鳙山。山有二水:东水东流,径开化过兰溪县入浙江;西水西北流,二十里与石耳芙蓉山水会于中平,又西过江湾与武溪会于汪口,又西南与浙源西水会, 曰武口”。
在今江西婺源县东。《方舆纪要》卷28徽州府婺源县:大鳙水“出大鳙山,溉田六十余顷,西北流入斜水。《志》云,大鳙与芙蓉峰水并入绣水。盖斜水合于大鳙矣”。《清一统志·徽州府一》:大鳙水“源出大鳙山。山有二水:东水东流,径开化过兰溪县入浙江;西水西北流,二十里与石耳芙蓉山水会于中平,又西过江湾与武溪会于汪口,又西南与浙源西水会, 曰武口”。
在今北京市怀柔县北十里红螺镇北。建于东晋永和四年(348)。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改名护国资福寺。俗称红螺寺。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以及由东西四座配殿和诵经房组成的中院。历代为佛教圣地
①在今山东新泰市东南十五里。《国语·晋语》: “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即此。今俗称青云山。②在今河南荥阳市北。《尚书·序》: “仲丁迁嚣。” 《史记·殷本纪》: “帝中丁迁于隞。” 《索隐》:
即今福建南安市南莲河。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二十年(1387)废。地滨海,产海盐,清置莲河场,设盐课大使。民国初裁场官,归莲河盐釐局管辖。古水名。即今福建省南安县南莲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于此置
即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大兆乡。1944年长安县曾移治于此。
即雒马五盐井。在今云南洱源县西,与云龙县接界。《明史·地理志》:“五盐井提举司,洪武十六年置,万历四十二年废。”
①即今辽宁大洼县(大洼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海城县图:西有大窪。旧属盘山县,1975年于此置大窪县。②即今辽宁昌图县西北大洼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昌图府:大洼“在府城北八十里
①又名鄢水。即今湖北西北部蛮河。为汉水支流。《水经·沔水注》:“夷水,蛮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蛮水。夷水导源中庐县界康狼山,山与荆山相邻。其水东南流,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径罗川城,故罗国也。又
宋置,属蒲江县。在今四川蒲江县南十五里。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 卷13蒲江县引 《纪胜》: “莫佛镇,相传汉文帝时有莫将军征西南夷归,而学佛于此。”
亦名都狼岭。在今广西临桂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07永宁州: 都狼山在 “州北六十里。亦曰都狼岭。唐末黄巢寇岭南,溪洞蛮应之,逼桂林城。守将于向引兵与贼战于都狼山,连挫其锋,逐利深入,大战于洛阳陂,
隋大业中筑。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北。《隋书·王世充传》:唐武德元年(618),王世充与李密战,大败,世充“收合亡散,复得万余人,屯于含嘉城中”。即此。唐初置为东都洛阳城粮仓含嘉仓。隋大业中建。在今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