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河
①即今四川城口、万源之任河。以流经万源市东北大竹镇而名。源出城口县东南篁墩山,西北流经县北,至万源市东北大竹镇,北流入陕西,注入汉水。光绪《大清帝国全图》四川太平县:东北有大竹河。
②集镇名。即今四川万源市东北大竹河西岸大竹镇。《明史·左良玉传》:崇祯十三年(1640),“(张)献忠营太平县大竹河”。即此。清设把总驻守。民国《万源县志》卷2:大竹河在“治北一百四十里。由陕运来棉花及县属所产药材,多集中交易,商业较盛”。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城口县。
①即今四川城口、万源之任河。以流经万源市东北大竹镇而名。源出城口县东南篁墩山,西北流经县北,至万源市东北大竹镇,北流入陕西,注入汉水。光绪《大清帝国全图》四川太平县:东北有大竹河。
②集镇名。即今四川万源市东北大竹河西岸大竹镇。《明史·左良玉传》:崇祯十三年(1640),“(张)献忠营太平县大竹河”。即此。清设把总驻守。民国《万源县志》卷2:大竹河在“治北一百四十里。由陕运来棉花及县属所产药材,多集中交易,商业较盛”。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城口县。
即巨洋水,亦即今之弥河。源出今山东临朐县沂山西麓,北流径临朐县东,又北经青州市东,又东北流径寿光县界,东北入海。《国语·楚语下》: “昔齐驺马繻以胡公入于具水。” 即此。《水经·巨洋水注》: “巨洋水
即揭阳山,又作揭杨。今广东揭东、揭西县北莲花山东支。《元丰九域志》 卷9: 循州兴宁县“有揭阳山”。裴渊 《广州记》 作 “揭杨”,列为五岭之一。(1)古山名。在今广东省揭西县西北。为广东与福建必经之
民国置,即今山东平邑县北二十二里仲村镇。原属费县。清光绪《费县志》村社图:县西北有仲村社。在山东省平邑县西北部。面积114平方千米。人口8.1万。镇人民政府驻仲村,人口1.4万。传为仲子(仲田)故里,
一作武阳。战国魏地,在今河南叶县东南。《史记· 魏世家》: 无忌谓魏王曰,“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听使者之恶之,随安陵氏而亡之,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南国必危,国无害乎”? 《正义》 引 《括地志》:
即永宁州。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永宁镇北十里打罕坡。《方舆纪要》卷121永宁州:“郭子章《黔记》:州初治打罕砦。宣德间改建于关索岭所,俗仍谓之打罕州。成化三年,打罕州土同知韦阿礼作乱,调广西
指今四川康定县。清光绪黄懋材 《西輶日记》: “炉城二水夹流,三山紧抱,晨夕多风,终年积雪,盛夏犹服重裘。……实西南之锁钥,藏卫之喉吭也。”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置,属贵州布政司。治所在平越卫(清改平越县, 即今贵州福泉县)。辖境相当今贵州凯里市及黄平、福泉、瓮安、湄潭、余庆等县地。清嘉庆三年(1798)改为平越州。明万历二十九年(1
在今江西余干县西北。南宋乾道中范成大去岭南,途经此。《骖鸾录》:乾道癸已(1173)“闰(正)月一日,宿邬子口。邬子者,鄱阳湖尾也……(二日)发船邬子,宿范家池”。在今江西省余干县西北。南宋乾道中范成
在今广东化州市西南。《寰宇记》卷167石龙县:石龙冈“在州西南三里。上有石,高六尺,周回六丈,左边有文似龙形,其江即鼎之见也”。石龙县以此名。
史称叡陵。在今四川重庆市江北区原江北县城北宝盖山腰洗布塘。明玉珍 (1331—1366),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至正二十二年 (1362) 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建都重庆。天统五年(1366)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