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窟山
在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南,与花莲县交界处。海拔3770米。山东南约五里,海拔约3280米处有一小池。据传清光绪间总兵吴光亮率军开山筑路时用此水,名大水窟,后以水池名山。
在台湾省南投县东南、与花莲县交界处,东北邻秀姑峦山。海拔 3770 米。山体以板岩为主构成。东南(海拔约3280米处)有一水池。据传清光绪年间总兵吴光亮率军开山筑路时曾用此水,称大水窟,后以池名命山。
在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南,与花莲县交界处。海拔3770米。山东南约五里,海拔约3280米处有一小池。据传清光绪间总兵吴光亮率军开山筑路时用此水,名大水窟,后以水池名山。
在台湾省南投县东南、与花莲县交界处,东北邻秀姑峦山。海拔 3770 米。山体以板岩为主构成。东南(海拔约3280米处)有一水池。据传清光绪年间总兵吴光亮率军开山筑路时曾用此水,称大水窟,后以池名命山。
①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10绍兴府: 刻石山 “在会稽西南七十里。晋时王彪有《会稽刻石山》 诗”。因秦始皇曾至此刻石颂德而名。②即今浙江嵊县西南独秀山。宋高似孙 《剡录》卷2引 《十道志
在今江苏无锡市西北五牧村。《宋史·文天祥传》:南宋末,元兵进攻常州,“天祥遣其将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常,至虞桥,士龙战死,朱华以广军战五牧,败绩”。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西北运河北岸。《宋史·瀛国公纪
①又名九宗山。在今湖北孝昌县东。《舆地纪胜》卷77引《宋永初山水记》云:“其山环阜叠嶂,林麓深杳,中有圆明寺,大谿横前,景物幽趣。盖不减长安之九嵕也。”②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汉书·地理志》谷口县:“
或称高加堰。简称高堰。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洪泽湖东北。自武家墩南至棠梨树,接盱眙县界,长九十里。东汉陈登始建。明永乐初陈瑄重筑。万历六年 (1578) 潘季驯再筑。《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高家堰
原名青岛。又名琴岛。在今山东青岛市南青岛湾中,与前海栈桥隔海相望。1929年青岛设市后,此岛乃更名小青岛。又称琴岛。在山东省青岛市南青岛湾中,与前海栈桥隔海相望。距海岸720米,有长堤与陆路相接。岛上
即今湖北黄陂县东北王家河镇。清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卷12:同治五年(1866)一月,刘铭传闻捻军“犹踞黄陂城,即由长仙岭进取,二十七日抵王家河,踞城二十五里”。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中部。面积158平
唐贞观十四年 (640) 改邪施县置,属播州。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市西南。《寰宇记》 卷121播州芙蓉县: 废罗为县 “以界内罗为水为名”。显庆五年 (660) 废。
在今河南淅川县南,丹江水库北。《宋史·孟珙传》:金将武仙“退屯马蹬”。即此。古山名。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南老城东。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孟珙大败金武仙于此。
唐显庆元年(656)置,属悉州。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元和志》卷32悉州识臼县:“地名识臼,因之为名。”天宝元年(742)改为昭德县。古县名。唐置,治今四川省黑水县东南。属悉州。广德后地入吐蕃。
在今山东蒙阴县北。1943年11月,日、伪军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 “扫荡”,八路军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已转移至外线作战,留在内线作战的第十一团八连凭借山崮天险,坚守沂蒙山区朴里以北的南、北岱崮阵地,血战十